英国人为什么赖着不归还这块疯狂的石头?还原历史,揭秘世界上最贵的钻石


这是一块疯狂的石头。


也是世界上最贵的石头。


这块宝石的保守估值200亿美金,实质上是无价之宝。


好石头通常都有一个好名字,这块宝石的名字叫Koh-i-Noor钻石,山之光。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钻石之一,来自印度。


18世纪以前,印度是世界上唯一出产宝石的地方,也就是说印度是唯一的钻石来源。对于钻石的尊崇,就像对待克里希纳神灵般虔诚。


古印度,佩戴宝石是等级分明的标志,一般是由国王君主佩戴,后来也有着严格的规则来确定贵族权臣在哪种环境下佩戴哪种宝石。


这颗神秘的钻石有着魔一样的诅咒:拥有此钻石的人将可拥有全世界,不过他也会遭遇到这个世界的所有不幸。只有当神,或当一个女人佩戴它时,才可以得到幸免。


Koh-i-Noor,这颗带有咒语的钻石,有着浪漫,有着杀戮,亮光闪闪的背后,是残酷血腥的历史和史诗般的神话故事。


没有人确切的知道Koh-i-Noor是怎么发现的,它的来源和时期无法追溯。


根据传说和神话,这颗钻石已有5000年的历史。在古代印度教或印度神话的梵文经文中有被记载。根据流行的民间传说,它被印度领土的一个古老统治者卡卡提亚家族拥有,并且被安放在庙内女神的眼睛里做第三只眼。


在卡卡提亚王朝后期,伊斯兰教化的突厥蒙古人开始侵入南印度腹地。


突厥蒙古人为什么会伊斯兰教化?


在10世纪左右,当他们由中亚往西迁徙时,遇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对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突厥人都皈依了新信仰,并在后来的伊斯兰教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突厥人并不是被穆斯林征服的民族。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的新信仰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特点:质朴尚武,把信条当作战争呐喊,视教义为动员号令,以开拓伊斯兰疆土为己任,充满着第一代穆斯林那种火热,好战的精髓。


卡卡提亚王朝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瓦解,大量珍宝被印度德里苏丹国的图格鲁克王朝军队洗劫,落入了阿富汗国王之手,这其中便包括那块巨大的钻石Koh-i-Noor,但之后关于它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


直到14世纪,Koh-i-Noor钻石才真正确定是落在印度德里苏丹国洛迪王朝,末代苏丹洛迪之手。


洛迪,是王朝第三代皇帝。年轻的洛迪性情暴虐,喜欢杀戮,身边的忠臣殆尽,国内动荡频繁,其统治也摇摇欲坠。在此之前,德里苏丹国已经统治了北印度300多年。


16世纪初期,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尔登场了,带着他的骑兵入侵印度。


世界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巴布尔领导的帕尼巴特战役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一战决胜负。


巴布尔有着非凡的军事能力,他在波斯军那里学会了使用火器,在与中亚的乌兹别克人作战中,学会运用侧翼进攻的战术。他高强度训练了一支善战的骑兵部队和弓箭队,他自己也善于射箭,是一个出色的射手。


帕尼巴特一带地势平坦,适于使用骑兵和运用侧翼进攻战术。


冲动的洛迪国王带着他的大军杀将过来。


战斗打响,密集的洛迪军向巴布尔进攻,为巴布尔的火器提供了极好的射击目标。然后巴布尔命骑兵迂回到敌军侧翼,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受过训练的骑兵与火器的有效配合,使巴布尔一战而胜。


以一万之众打败了洛迪的十万大军,年轻的洛迪国王战死,首级被巴布尔割下,作为战利品。


巴布尔创建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印度莫卧儿王朝,莫卧儿有着草原的意思。


巴布尔做了印度皇帝,他得到洛迪留下的所有财富和珠宝,其中包括Koh-i-Noor钻石。


巴布尔不但善战而且爱好文学,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能用波斯语和突厥语写很好的文章,生前曾用突厥语写了自传回忆录《巴布尔》,回忆录中第一次有了对Koh-i-Noor钻石书面记载。


民间有另外一个传说,当巴布尔大军攻入洛迪王宫时,巴布尔特意交代长子胡马雍专门去寻找这颗久负盛名的钻石,胡马雍带着士兵搜遍了整个王宫的藏宝库,也没有找到。


作为第二代君王的胡马雍,喜怒不形于色,稳重而彬彬有礼,是个有着高尚品德,知书达理的人。


胡马雍带领士兵进入王宫之前,就立下禁令,不可凌辱伤害宫中嫔妃,洛迪的母亲深为胡马雍的品格感动,献上了一个金盒,以示感谢,盒子了放着的就是Koh-i-Noor钻石。


因此当时Koh-i-Noor被叫做巴布尔钻石,这颗耀眼的宝石,也被作为莫卧儿王朝的传国之宝。


可惜的是,王朝奠基者巴布尔大帝,并没有好好享受一下钻石的闪耀。


巴布尔是在动荡不定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生性凶狠,残暴,贪婪,在征服过程中,伴随着掠夺、屠杀和毁灭,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几年后,巴布尔好像中了钻石的魔咒,意外患疟疾死于德里。按照他的遗愿,叶落归根,巴布尔虽然死在印度却不愿葬在被征服的异国他乡,而是葬回到他的发祥地阿富汗喀布尔。


宝石的魔咒并没有因为巴布尔的死而解咒,继续降临到其子胡马雍身上。


莫卧儿帝国的第二任皇帝胡马雍,是个爱看书爱研究文化的主,在藏书阁的楼顶和占星术士讨论金星天体,这个爱好探索的艺术家正抱着一堆书准备下楼,突然听到了清真寺的宣礼员在召集穆斯林进行礼拜的呼声。


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有定数,也许是他在思考如何演算金星的运行时间,也许打算弯腰下跪虔诚等待宣礼词完毕,也许是他正加快脚步下楼前往清真寺,总之胡马雍是在手忙脚乱中,踩到了自己袍子的下摆被绊倒,随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并且致命的是太阳穴重重磕在了石阶上,导致颅骨骨折,三日后不治,离奇身亡,年仅48岁,当时胡马雍复位才几个月而已。


王朝为他修建的胡马雍陵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浓墨一笔,典型的莫卧儿风格,据称世界最完美的建筑泰姬陵也是仿照胡马雍陵建筑原理。


钻石作为王朝的国宝,正值年富力强的胡马雍死后,他的儿子,少年的阿克巴继续传承,作为第三任皇帝的阿克巴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


在登基的时候,阿克巴仅仅只有13岁,没有实权,阿克巴的保护人拜拉姆汗,专权骄横,残酷迫害非伊斯兰廷臣,受到群臣反。逐渐成长起来的阿克巴也慢慢摆脱他的束缚。阿克巴也巧妙地处理了贵族之间的争斗,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几年之后,他开始亲自处理行政、军事大事,确立了他作为一个专制君主的统治地位。


通过不断征战,将帝国领土扩张到原来三倍。


阿克巴大帝奠定了莫卧儿帝国在17世纪的辉煌,阿克力病死后,帝国并没有因此而衰落。他的事业一直被后面的子孙秉承,其中包括他的孙子,修建了泰姬陵的沙贾汗。


15岁的沙贾汗在库拉姆王宫的市场上,对一位皮肤透明如玻璃的美丽波斯女孩一见倾情。女孩名叫阿姬曼,是皇宫总管阿萨夫汗的女儿。5年后,阿姬曼嫁给了沙贾汗。在皇室斗争中,沙贾汗在岳父阿萨夫汗的支持下,打败皇兄并继承王位,成为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位君王。


沙贾汗是个痴情国王,只钟情于患难与共的阿姬曼,封她为蒙泰姬·玛哈尔,简称泰姬。沙贾汗不时御驾亲征,随军出行的蒙泰姬,在第14个孩子分娩后不久,因感染产褥热,38岁时不幸在营帐中去世。


悲伤的沙贾汗,最终下决心为王后打造一座全世界最美的陵墓。沙贾汗本身对建筑有着出众的认识,热爱建筑艺术。


凭借着世界上最强大的莫卧儿王朝,沙贾汗找来了全世界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世界上最好的原材料。如德干高原的纯白大理石,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伊拉克的月长石、阿拉伯的珊瑚、波斯的紫水晶、俄国的孔雀石、中国的翡翠……。在历时22年的精雕细琢的努力下,一座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泰姬陵,令人叹为观止,惊艳般呈现在世人面前。


60多岁的沙贾汗得了重病,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利。沙贾汗和蒙泰姬一生有14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有4子3女,最后只有奥朗则布皇帝和三个女儿活了下来。


沙贾汗晚年被儿子奥朗则布篡位后监禁在阿格拉堡。这位可怜的老人只能通过镶在墙上的珠宝反射出的镜像遥望泰姬陵,想念他的美丽爱妃。8年之后,沙贾汗忧郁地离开人世,也被葬入泰姬陵。


沙贾汗在建泰姬陵的同时还做了一件事,打造他的孔雀王座,孔雀王座花了7年时间制造,成本是泰姬陵4倍。黄金和宝石是主要原材料,宝座上装饰镶嵌了很多钻石,其中有两块特别巨大的,当中就有这块世界上稀有的传世之宝Koh-i-Noor钻石。钻石被放在宝座的最顶端,闪闪发光的孔雀头部。


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到达巅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但这种繁荣很快由盛而衰,国内动荡不断,而外也吸引了中亚其它统治者的关注,其中包括波斯萨法维王朝统治者纳迪尔。


纳迪尔是18世纪少有的军事天才。出生在牧羊人的卑微家庭,童年就被卖为奴隶,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英勇善战,逐渐成为领袖,成为波斯王国的君主。


由于出生卑贱,悲惨的童年,奴隶的生活,纳迪尔天性残忍,视杀戮为快乐。


莫卧儿王朝在内外冲击下逐渐衰落,纳迪尔国王东征印度洗劫了莫卧儿王朝的首都德里。纳迪尔的军队在进入了德里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无止境的屠杀,保守的估计大约有二十万的居民被杀死,数千妇女被强奸。


之后,纳迪尔带着大量的金子和宝石以及巨量财富离开了这座城市,顺便把沙贾汗的价值连城富可敌国的孔雀王座也带走了,并且把Koh-i-Noor钻石抠下来,戴在臂章上。此后孔雀王座下落不明,人间蒸发,也有可能是在后来的宫廷混乱中被众人拆卸瓜分掉了。


民间另外传说中,Koh-i-Noor的叫法就是从纳迪尔口中说出来的。一开始纳迪尔没有找到Koh-i-Noor钻石。当大军进入到莫卧儿皇帝沙阿的皇宫后,纳迪尔倒表现的很有礼貌,宫里有个妃子偷偷告诉纳迪尔,莫卧儿皇帝把他最珍贵的东西藏在了裹头的头巾里。


聪明的纳迪尔以交换头巾的方式获得了这颗钻石,当他解开头巾第一次看到宝石时,惊呼Koh-i-Noor!光之山的叫法由此而来。


自此,Koh-i-Noor钻石离开了印度,来到了伊斯法罕城。纳迪尔君王还把印度另外一颗名钻沙赫也带到了波斯。从此,Koh-i-Noor的魔咒也随之而来,伊斯法罕城失去了安宁,纳迪尔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嗜血成性,害死和刺杀了很多无辜的人。


纳迪尔也被诅咒盯上了,残暴的纳迪尔在熟睡时被暗杀。纳迪尔死后,他的继承人阿迪尔继承了Koh-i-Noor,也继承了纳迪尔的残忍的性格。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残杀的连环套里,几乎每个君主都死于非命。


Koh-i-Noor在阿富汗国家长达70年。宝石侵浸着一遍又一遍地血,穿透着每个统治者的手。


在中亚各派之间的厮杀战斗中,同时,印度权力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经过数十年的战斗,这颗离奇的钻石又返回到印度,印度旁遮普邦重新出现了Koh-i-Noor钻石,它被以物易物,并于1813年交由锡克统治者旁遮普雄狮辛格掌管。


这时,英国人来了。


在19世纪之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领土从沿海扩展到了印度次大陆。他们最终吞并了比拿破仑在欧洲的领土还多。并且,英国人还盯上了这颗无价之宝Koh-i-Noor。


英国殖民者虎视眈眈的等待。


辛格在1839年去世后,锡克战争于1840年爆发,混乱的局面使得富饶的锡克血流成河,东印度公司趁火打劫,入侵并击败锡克帝国。锡克王位的惟一继承人杜利普当时只有9岁,被英国人所监护,战争结束后,他成为印度众多土邦主中的一个。


1849年,英国迫使杜利普签署了一项法律文件,修正了《拉合尔条约》,要求杜利普放弃Koh-i-Noor所有主权,杜利普得知了Koh-i-Noor除去女性和神像,大多结局悲凄,诅咒十分灵验。回顾血腥残酷的历史,杜利普害怕同样的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


因此,他决定遵循古老的经文,把钻石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印度教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


从那时,钻石正式归于英国人,成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令人失望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送往伦敦的著名钻石加工大师葛拉兹手里进行重新切割。这颗钻石被切去了42%,从191克拉降到了105.6克拉。


钻石的原石金刚石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物质,特点是粒度细小,一般是重0.25克拉(1克拉等于0.2克)。这次切割彻底毁掉了它千年原有的面貌,而且试图把关于它的诅咒与传说也一并解除。


诅咒没有那么容易清除,维多利亚很快感受到了它的余威。17岁的小刺客奥康纳是爱尔兰革命者的后裔,试图用手枪射杀维多利亚女王,枪没有响。奥康纳被判处一年徒刑和20笔白桦枝,最后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也许是认为印度经文上的预言是真的,在1901年维多利亚去世后,Koh-i-Noor钻石一直由女性王室成员佩戴。


二战结束以来,关于钻石的归属属于外交政事,敏感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都声称Koh-i-Noor钻石为所有国,甚至包括塔利班,他们追溯宝石的来源从古阿富汗直到古印度,印度的锡克教徒也要求归还Koh-i-Noor宝石。


他们一致呼吁英国归还,包括大英博物馆内其它被掠夺被偷盗的宝物。


而英国人从未答应过这些要求。


当你强大时,你做什么都是对的,这也是强盗逻辑。


所以,英国人赖着不还是有道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国人为什么赖着不归还这块疯狂的石头?还原历史,揭秘世界上最贵的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