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缘起(interdependence co-arising)指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
心理学对这个概念又是如何解释呢?
-1-“自我”的界限
大部分人认为,“我”就是自己这个人,也就是把皮肤作为一种重要的界线——认为皮肤内的一切都是“我”,皮肤外的一切都是“其他”。
但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子和儿女都如我们的骨肉。他们死去时,我们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还有我们养的宠物狗猫等,它们的一举一动也牵扯着我们的感受。因此近亲、宠物也可以是自我的一部分。
“镜反射触觉联觉”的人,会与身边的人产生几乎同样的感觉。如果他们看到某人被触碰,他们就能“感觉”到触碰,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神经活动与身体被真实触碰时相同。所以陌生人也可以是自我的一部分。
有证据显示,人体内的微生物也会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影响人类大脑。那么细菌微生物也能构成“自我”。
所以我们对自我及其界限的本能认知具有随意性。“自我”的界限,——不管是皮肤内还是皮肤外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所走的进化道路的结果。
-2-“缘起”的心理学含义
《洞见》说:“缘起”(interdependence co-arising),指一些看似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存在的事物,其存在和特性其实是依赖其他事物的。
“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即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维持自身持续存在的所有要素;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给自足的。
“共生”(co-arising),即一些互相高度依赖的体系,比起一些互不依赖的体系,更接近统一。事实上,生物体被看作统一的整体,原因之一就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太强,如肾脏、肺等等。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缘起”实质就是重新确认的“自我”界限冲破皮肤个体的限制,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把其他相关的生物体、事物也纳入“自我”界限。
另一位脑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也认为:心智不是个人的,而是关系的。心智存在于人际之间。并且它不仅存在于我们与彼此的关系中,也存在于我们与大环境,即与地球的关系中。这里的心智相当于自我。
因此简单地讲就是“缘起”就是消除自我界限、万物归一。
-3-用正念冥想消除自我界限
正念冥想体验时,我的“自我”崩解,使其组成内容看似更像外部世界的组成内容;我的“自我”扩散,使其界限变得模糊。自我界限消解,进而产生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感觉。
如果你是一位佛教徒就可以将其看作“空”的延续;如果你是一位印度教徒,就可以将其看作灵魂或精神的延续。
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等教徒,在沉思修习时感到与神合而为一,或许和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体验类似,而他们对此的解读则更接近印度教徒的角度。因此冥想的核心体验还是相同的,但是不同教义下的阐释方式有所不同。
-4-“三毒”与自我界限
贪爱(tanha)不仅增强了诱惑性事物的吸引力,还强化了恼人事物令人厌恶的程度。在贪爱的预设下,事物总可以通过拿走些什么或加入些什么而变得更好。对贪爱的作用的描述中有一部分就是永不满足。
《洞见》说:贪爱“不仅指示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感,同时还有助于创造和驱动这种感觉”。你对自我界限的感觉越清晰、越深刻,你的贪爱就越多。
佛学中有“三毒”,分别是“贪嗔痴”。
前两种毒药“贪婪”“憎恨”正是贪爱的两面:对愉悦的渴望,对不悦的厌恶。前两种毒药是第三种毒药的成分。
“愤怒”(Raga)+“憎恨”(dvesha)=痴——“幻觉”(moha)。
所以为了消除这三毒,我们需要消除贪爱,也就是通过正念冥想去消除“自我”界限。
《洞见》说: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做大量冥想,
大家意识到“自我界限并非界限”,
我们都处于“缘起”状态,
我们都是一个宏大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消除了“贪嗔痴”,
我们也不可能想伤害自己,
从这种意义上讲,
怎么还会有战争呢?
【无戒学堂】日更第2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