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将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通过十点读书会,听了一次周国平、李银河他们的分享,还得到了周国平的新书《一场哲学和佛学的对话: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这篇文章是读完之后、写的书评。



1. 佛学是心性的修养

人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下,才会有智慧的火花。每天都忙碌、机械的常态中,会扼杀灵性的东西。

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他的幸福只是需求和所得暂时平衡的一种假象,很不稳定,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所谓的幸福随时可能破灭……现在意识不到,当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出现在他生命中时,他又如何面对、如何安顿身心?多数人的生命现状,无非是一大堆错误的想法再加上一大堆混乱的情绪。

没有信仰,不去想生死,教育让人形成了一种按部就班的惯性。一旦进入这个轨道,虽然生活内容有所不同,但生命品质就几乎没有提升的可能了,接下来往往是被社会磨砺得更世俗、更势利、更斤斤计较。

在书的开篇,济群法师就说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说明浮躁的世界对人的心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静心、沉淀变得越来越奢侈。

处在焦虑和浮躁情绪中的我们,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摆脱信仰缺失和快节奏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都市的快节奏中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防“城市病”在心中蔓延。

我也常常想起十年前的生活,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说实话,对一个刚跨入社会、而且又没有任何技能的人来说,不迷茫才怪),所以过的非常浑浑噩噩,总是想抓住什么,总是在寻找人生导师。

当然,生活中那些给我“人生忠告”的人不少,也不缺乏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虽然很多时候,“挣钱”变得有些俗气,但其实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觉得凡是跟金钱沾边的东西,动机都不够“纯正”。话说,我们工作不是为了挣饭钱吗?不能养活自己,还谈什么梦想?

只有度过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想办法把工作做到更好,挣更多钱;并且,在积累了金钱和经验的资本,有好的机会,才去做自己的事业、追寻梦想。而不是没钱没经验,饿着肚子就去谈情怀、谈梦想。

而当初的我,偏偏没有看清这一点,一心想追求梦想(甚至什么是梦想都没看清),却沉不下心来慢慢熬。


要说努力,那时候的确也在努力啊!但精神上还是一片混乱和迷茫。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谁知道以后我们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呢?为了挣钱而努力改变自己的想法、突破格局、努力学习,争取达到让自己不再为生活发愁的状态。

是的,这时候我们只有拼命努力,快速通过。毕竟连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谁还有心思去想其他的呢?



2.勾勒哲学的脉络

西方哲学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径是形而上学,即是有形事物背后的无形世界。柏拉图开始,就认为世界是虚幻的(洞穴偏见),而哲学的使命就是找到世界的本体;

康德认为,人类限于自己本身的经验,绝对不可能了解背后到本体;

而尼采更进一步:没有本体。这近乎于佛学里的“空”。但这时候,西方哲学就进入死胡同了,引入了上帝;

这里点儿深奥了,不深入谈论,只是了解一下。


3.什么是我、我是什么?

“不要一辈子为身体打工。”

这里周国平和济群法师提到一个概念:“我”是什么?是身体吗?是情绪吗?是地位吗?都不是。

但要探究这个问题,必须要很高深的学问才行。因为我见过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很懂了似的,告诉你:人死如灯灭,什么名啊、利啊、地位啊、钱财啊,你都带不走的(这里倒是没错),所以(这里开始就是想当然的结论了),何必那么努力呢?今朝有酒今朝醉……

佛学认为,身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学会使用它,闻思佛法、修行证道,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


要注意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它们先告诉你很多事实,然后中途偷梁换柱、弄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其实,事实和结论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可言。

而佛学在这里说得更深:过于纠结金钱、物质甚至感情,都是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以要破除它,要「放得下」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4.你有选择的自由吗?

西方哲学有一个难题:你有自由意志、还是一切已经决定?

意思是,命运是天注定、还是你能改变的?也许有人会说:“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推崇“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目标”。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你能说诺基亚的员工、不如苹果员工努力吗?形式变了,赛道也会跟着改变。正如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你写鸡汤都能涨粉;而现在,哪怕你天天3000字原创,粉丝也涨不过今日头条的段子手。

看不清局势的演变,错失了风口和红利,你再怎么努力,都是竹篮打水。


如何对待命运?佛学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觉得有很多俗语可以对这句话注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过程,不问结果。

这里还有个很有启发的东西,原话是:“人们因为无明,往往自动放弃了选择权,放弃了心的能动性,而是被各种因缘推动着,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为其所转。有智慧的人才会看清:我要不要进去,进去之后怎样超越它。”

在这里济群法师提到的是“智慧”,是建立在佛学牢固基础上参透的大智慧,而不仅仅是勇敢的“强者”,也不是所谓的成功学、相信自己这类喊口号的东西。


5.人活着是为什么

按照唯物论的观点,人活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宇宙的存在也是偶然。

但人类肯定不满足这一观点,所以需要宗教,赋予自己生存的意义。

“一个人要否定什么没价值容易,但要找到什么有价值就比较难。如果否定了现实的价值,又找不到更有价值的,就比较悲惨了。”

“真正能够从容面对并自得其乐的人并不多,多半只是在顺利时、一切相对稳定时才能自得其乐,一旦遭遇什么挫折,可能受到的打击更大、感受到的痛苦更强烈。”

这一点,我真是深有体会。

佛教不能长生不老。对于死亡,许多佛教徒们的看法是——活得有意义、死得有尊严


6.佛学的最高智慧:解脱

现代人都忙碌、不幸福?为什么?因为要赚钱养家啊!要买车、买房啊!

倒不是说不应该买房,而是,当你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却又急着想买房的时候,那你就缺乏安全感了。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她至少要有五万存款才不会紧张。有了钱她又急着要买17万的车;买了车,该安心了吧?不,她又准备买车位……后来我问她:你现在安心了吗?

她说:怎么可能!欠了那么多钱,哪儿安心叻?

再比如我的发小。他买了房,为了每个月的房贷,打完点滴去上班;我问他:“为什么买房,不是有房子住吗?”

他说:“应该买房。”

后来才知道,是他女朋友要求的,买了之后他们就结婚了。是父母出的钱。不久又买了车,仍然是父母的钱。今天我码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又开车去外地自驾游。


我不是在批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无权干涉和指责。将来有了条件,我也会买房买车、还贷、周末还出去嗨……

不同的是,我不会盲目去追求这些,我知道哪些是需求、哪些是欲望。买经济适用房、买代步车,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欲望;但我结婚之后,这些就变成需求了。

只是,买豪宅、买豪车,任何时候都是欲望。


跑题了。

书中谈到了生命的支撑。

为什么我刚刚提到的两个朋友,都缺乏安全感?

就是因为贪著的太多,当你对某个东西过分在乎时,它就会成为你生命的支撑。一旦失去这个支撑,就变得无所适从,难以平衡。而当这个支撑是唯一的,甚至会让人彻底垮掉。”

这里说的就是精神支柱。


比如我在热恋的时候,一度将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所以失恋之后,生活变得灰暗、每天都充满了戾气。了解我的朋友,并不是劝我重新找个女朋友,而是说:你应该找回自己的节奏

通过找回自己的节奏,从自己的内心挖掘精神支柱。

就像某相亲节目的主持人说:“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他在你身边,而是有他在、你可以生活得很好;没有他、你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这里的“他”,换成其他东西,也是一个道理:向内寻求,才会内心强大。

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在外部去找生命的支撑点。


愿我们早日成为这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终将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