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肃州鼓楼

在酒泉中午吃饭休息,准备去嘉峪关乘车去乌鲁木齐。大巴车在酒泉市中穿行,看见一座砖制城楼,经过关门看见四个字“北通沙漠”,再转过来见“西达伊吾”,感觉此关很有气势,于是查了一下,原来是肃州鼓楼。


肃州鼓楼

肃州鼓楼是肃州著名景点肃州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市东部,东经98°12′-99°18′,北纬39°10′-39°59′。

晋代的酒泉城东门谯楼,后逐渐退入城中,成为鼓楼,民间俗称“中鼓楼”原来的结构和报时鼓都在1863年和1905年的两次大火中损毁,民国初期重修后也没有恢复。

简介

坐落在肃州古城中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座建筑艺术珍品。它高大挺拔,设计精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三十多年了。

鼓楼建筑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基座是东晋时期酒泉古城的东门旧址,外面的青砖是清雍正年间包砌上去的,三层木楼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修的。鼓楼拔地27米。基座呈方形,周长112米,高8米。鼓楼为木架结构塔形楼,一楼每面三开间,墙体中镶擎柱十二根,外有檐柱二十根,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木柱顶贯三楼;二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撑柱之间;外有走廊栏杆,东西两面分别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巨幅匾额,三楼为单间、单檐、四面开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护栏;楼顶装有聚宝瓶。鼓楼整体轮廓呈金字塔形,挺拔雄伟,巍峨壮丽,登楼远眺,高远达世之感充溢胸间。东晋建城时,始为肃州古城东门谯楼,以备巡逻、瞭望、打更之用,之后扩城时,渐渐退于城中心,成为鼓楼。明代时,开通南北两个基座洞门,遂具今日之雏形。

鼓楼基座开有青砖券门通达四方,四门与街道相接,车马行人均须经由券门通行,建国后因人口剧增、交通日繁,为便于通行,便拆去四面房舍,拓宽街道,使鼓楼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体。

门洞的四个砖券门楣上部,镶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祥画,东为“二龙戏珠”是取酒泉东向大海的意思;西镌“丹凤朝阳”,是取了《山海经》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则镌“河图洛书”,是引了大禹治水的传说,禹又到过河西,曾导弱水(黑河)至于合黎山,入于流沙(今内蒙额旗),导黑水至于三危(今敦煌)入于南海,故作此画为颂大禹治水到这里的功劳;北为“八仙庆寿”,是祈望人寿年丰的寓意。浮雕下面是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十六颗大字,言简意赅,点明了肃州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胜。券洞中心为八卦结顶,悬置伏羲八卦板一块,起着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马道门额曰:“云路先登”,是形容鼓楼巍然而耸,登楼如同登天梯一样。

沿马道拾级登上楼台,一楼四门撰写的题额和楹联,更抒发了鼓楼吞吐千古的壮阔胸臆和极视万里的伟岸情怀。

在一楼,南门的一副对联是:

“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雪山南耸,叠嶂与檐牙争排。”

北门的对联是:

“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出关门户,可以观人。”

最引人注目称赏的,是一楼东边正门的长联,为当代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撰写,肃州博物馆赵天寿先生金字镌作:

“ 两千年前往事忆上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翩翩勇将,少年英俊,风华正茂,捷奏河西,气宇轩猷,谈笑间,美酒倾杯碧玉流,与十万健儿同饮唱,如此高风统帅,赢得兵民嘉尚,无人不赞霍将军;

八百里外阳关似在眼前,看那边,玉砌银雕,皑皑祁连,起伏奔腾,叠峰重峦,红妆素裹,无比妖艳,更有那,晚霞浓抹嘉峪关,给中华大地添风采,这般壮丽河山,招徕远人游子,众口同夸酒泉好。”

这140多字的长联一叹千年、一泻千里,将酒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塞北风光,抒写得如此感人,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游客击栏赞叹,心绪难平,难怪登临此楼的人们无不驻足远眺,凝神沉思。

鼓楼是酒泉的标志,更是肃州的标志,它连接着肃州悠远的历史和辉煌的未来。

结构

鼓楼拔地27米。基座呈方形,周长112米,高8米。鼓楼为木架结构塔形楼,一楼每面三开间,墙体中镶擎柱十二根,外有檐柱二十根,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木柱顶贯三楼;二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撑柱之间;外有走廊栏杆,东西两面分别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巨幅匾额,三楼为单间、单檐、四面开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护栏;楼顶装有聚宝瓶。鼓楼整体轮廓呈金字塔形,挺拔雄伟,巍峨壮丽,登楼远眺,高远达世之感充溢胸间。东晋建城时,始为肃州古城东门谯楼,以备巡逻、瞭望、打更之用,之后扩城时,渐渐退于城中心,成为鼓楼。明代时,开通南北两个基座洞门,遂具今日之雏形。

鼓楼基座开有青砖券门通达四方,四门与街道相接,车马行人均须经由券门通行,建国后因人口剧增、交通日繁,为便于通行,便拆去四面房舍,拓宽街道,使鼓楼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体。

门洞的四个砖券门楣上部,镶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祥画,东为“二龙戏珠”是取酒泉东向大海的意思;西镌“丹凤朝阳”,是取了《山海经》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则镌“河图洛书”,是引了大禹治水的传说,禹又到过河西,曾导弱水(黑河)至于合黎山,入于流沙(今内蒙额旗),导黑水至于三危(今敦煌)入于南海,故作此画为颂大禹治水到这里的功劳;北为“八仙庆寿”,是祈望人寿年丰的寓意。浮雕下面是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十六颗大字,言简意赅,点明了肃州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胜。券洞中心为八卦结顶,悬置伏羲八卦板一块,起着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马道门额曰:“云路先登”,是形容鼓楼巍然而耸,登楼如同登天梯一样。

沿马道拾级登上楼台,一楼四门撰写的题额和楹联,更抒发了鼓楼吞吐千古的壮阔胸臆和极视万里的伟岸情怀。

景观

坐落在肃州古城中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座建筑艺术珍品。它高大挺拔,设计精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三十多年了。鼓楼内更是留下了许多描绘壮丽风光的对联。

在一楼南门的一副对联这样写道:

“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雪山南耸,叠嶂与檐牙争排。”

北门的对联则是是:

“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出关门户,可以观人。”

最引人注目称赏的,是一楼东边正门的长联,为当代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撰写,肃州博物馆赵天寿先生金字镌作:

“ 两千年前往事忆上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翩翩勇将,少年英俊,风华正茂,捷奏河西,气宇轩猷,谈笑间,美酒倾杯碧玉流,与十万健儿同饮唱,如此高风统帅,赢得兵民嘉尚,无人不赞霍将军;

八百里外阳关似在眼前,看那边,玉砌银雕,皑皑祁连,起伏奔腾,叠峰重峦,红妆素裹,无比妖艳,更有那,晚霞浓抹嘉峪关,给中华大地添风采,这般壮丽河山,招徕远人游子,众口同夸酒泉好。”

这140多字的长联一叹千年、一泻千里,将酒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塞北风光,抒写得如此感人,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游客击栏赞叹,心绪难平,难怪登临此楼的人们无不驻足远眺,凝神沉思。

历史

晋代的酒泉城东门谯楼,后逐渐退入城中,成为鼓楼,民间俗称“中鼓楼”原来的结构和报时鼓都在1863年和1905年的两次大火中损毁,民国初期重修后也没有恢复。但是鼓楼仍旧是酒泉的标志,更是肃州的标志,它连接着肃州悠远的历史和辉煌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肃州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