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斋杂说】“神女生涯原是梦”及“神女”相关资料辑录

     

        康乐斋杂说      “神女生涯原是梦”及“神女”相关资料辑录

巫山神女之事,全生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所记之事,若无宋玉二赋之流传,我敢断言,则无神女之神人及其事传于世者,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神女生涯原是梦",直接了当丶开明见山地肯定了这一点。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其《江城子》一词中亦有词句云:"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无人知",此虽是重述李氏诗意,则此处更是予以言明而加一肯定,致于后来的如五代文人杜光庭言神女乃赤帝之女名瑶姬之说及神女为王母之女封为云华上宫夫人丶妙用真人丶授策大禹助禹治水以及死化瑶草之诸说,均系后人缘于宋玉二赋之影响而附会之,俱不足信!

附:

①《高唐赋》丶《神女赋》原序文节录:

《文选》卷一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先王遊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遊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遊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又《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与神女遇,其状甚丽。”

②李商隐原诗:

            唐•李商隐《无题》诗: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③杜光庭“巫山神女”乃赤帝之女名曰瑶姬丶王母之女诸说资料:

A:帝之季女丶赤帝之女名瑶姬之说: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卷五南朝•梁•江淹《潘黄门述哀》诗清•吴北宜注引《宋玉集》:“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馆,有气焉,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 。”

《文选\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唐•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遊于高唐,梦见与神遇,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曰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赤帝:即指上古传说中三皇丶五帝中“五帝”之一炎帝神农氏。”。按:瑶姬为赤帝之女之说,首揭于此。又按:炎帝神农氏又相传为南方之天帝,故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二》又称作“天帝之季女”。姚姬,即“瑶姬”。按:《渚宫旧事》引此文,“姚”作“瑶”。

B:王母之女及封为云华上宫夫人丶妙用真人之说:

《太平广记》卷五六引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云华夫人》:“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二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台。……而天锡玄珪,以为紫庭真人。”金母:即指西王母。

唐•杜甫《奉酬薛十二判官见赠》诗:“自云帝季女。”清•仇兆鳌注:“杨慎曰:‘《道藏》:神女名瑶妃,乃西王母之女,曾助禹治水,故称帝女。《水经注》:`宋玉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封于巫山之台 '。”

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第九二回:“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的臣子,名叫宋玉,文才颇好,做了一篇《神女赋》,就是指云华夫人而言。因为夫人有这一回化云化雨的故事,他就做了两句叫作 ‘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不过形容云华夫人的变化,倒亦不去管他。不料楚襄王无端做了一个心记梦,梦见神女来荐枕席。因此后人竟拿了 ‘云雨’ 两个字来做男女性交的代名词。”

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戊午,乘水退下巫峡。……三十五里,至神女庙。……今庙中石刻引《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 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记,今封为妙用真人。”宋•陆游《入蜀记》卷六:“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C:死化瑶草丶瑶草即芝草之说: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山〉》:“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免丘,服之媚于人。”康按:䔄草:又作“瑶草”,“䔄”“瑶”音同。《文选/南朝•梁•江淹〈别赋〉》:“惜瑶草之徒芳。”唐•李善注引《山海经》:“……(同前此不录)。”又注引晋•郭璞注:“ ‘瑶’ 与 ‘䔄’ 并音遥,然 ‘䔄’ 与 ‘瑶’ 同。”康又按 :此言“帝女”,“帝”与“女”均未言具体之名,“帝”不一定指赤帝,而赤帝之女亦多亦不一定指瑶姬。但后人据此线索直言赤帝女瑶姬,并言瑶草即灵芝草。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䔄草”条下引《山海经》此条后有语云:“按经文帝女,当炎帝女;女尸,即瑶姬。”

《太平御览》卷三九九引《襄阳耆旧传》:“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寔为茎之:寔,实也,实际,实是,其实。茎之:即“灵芝”之误。康按:《文选\南朝•梁•江淹〈别赋〉》唐·李善注引《高唐赋》,“茎之”作“灵芝”,文字几同本文。又明•詹詹外史《情史•巫山神女》引《襄阳耆旧传》本文,“茎之” 作 “芝”。

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二》:“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二《巫山神女为云为雨化䔄草》:“䔄草之神与瑶(瑶、姚)姬,原先当为一神。䔄草因姑瑶之山而得名,瑶姬亦然。姑媱之山在我国中间,与巫山地望相同,可能是一山的异化。‘天之季女’或‘帝女’或‘赤帝女’,其意一样,死后化为奇异作用的䔄草或灵芝草,基本相类。‘姑媱’二字从‘女’,大约是由于其神为女姓其山为女神,故名。”

战国•楚•屈原《山鬼》:“采三秀于山间。”汉•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文选\汉•张衡〈思玄赋〉》:“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为霜。”唐•李善注:“《楚辞》:‘采三秀于山间。’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

《文选\晋•嵇康〈幽愤诗〉》:“煌煌灵芝,一年三秀。”唐•吕延济注:“灵芝草药,一年三开花,服之长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灵芝产自名山,乃神仙所服,因其每岁三花,又名三秀。”

刘城淮《楚辞直解•山鬼解》:“三秀,神话植物,一年三花,这当是《中次七经》所说的䔄草,也就是宋玉《高唐赋》所说的灵芝,正是传说中帝女精魂所化。”

汉•佚名《尔雅•〈释草〉三》:“芝,瑞草,一岁三花,故《楚辞》谓之‘三秀’。”

D:授策大禹助禹治水之说:

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云华夫人》:“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招鬼神之术,因命其神狂章、虞余,……等,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陒,以循其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乐斋杂说】“神女生涯原是梦”及“神女”相关资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