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了你這麼多蘋果,難道還不夠愛你嗎?”
“可是我要的是香蕉啊!”
曾經在網路上甚是流行的對話,也反映在了這部李安導演的《喜宴》中。 影片被劃分為同性電影,然而實則上卻與其他大部分華語同性戀電影不同,這一部有happy ending,其並不著重於同性關係和身份認同的探討, 也沒有什麼大尺度的情愛畫面。最大的尺度也就是在男主角高偉同與男友Simon以為家裡沒人的時候,從一樓開始兩人熱吻到樓梯間裸露半身,之後就在二樓發現父親仍在家而重整衣物,沒能看到美好的肉體這可能讓一大幫腐女、腐男們在觀影后頗感失望。
在影片的開頭出現的不同于傳統“雙喜”字的“三喜”字,就已經預示這將是三個人的喜宴。在影片中,男主角高偉同,他的父親、母親、房客兼形婚對象顧威威和男友Simon,每一個人物都被束縛著,卻又給愛著的人有意無意地定制了愛的枷鎖,而他們對待這種禁錮的態度和反應也是不同的。
1.父母親的愛
最直接和凸顯的衝突就是以男主角高偉同為代表的受到現代西方思想影響的中華年輕一代與高爸爸、高媽媽等代表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堅守者的抗爭,尤其體現在傳宗接代上。
父親與母親基本上是統一戰線的,母親就像父親的代言人。影片開頭還未有畫面時,母親的聲音先拉家常似的道出。通過母親的講述,間接瞭解到父親是一個退休了的軍官師長以及他失去大權之後的狀態——落寞和敏感。非本人對自己的描述,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客觀地呈現出來,給人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和缺少互相瞭解的陌生感,當然軍官身份也使人感受到權威感和失權前後的落差心境。而當第一個畫面顯現時,高偉同正在邊聽母親的錄音帶邊健身。在後續片段中都可以多次觀察到每次聽錄音帶時都是在他健身的時候。運動可以釋放安多芬,讓人感覺愉快。導演安排這一情景,表現出男主角正承受著父母親逼婚帶來的巨大壓力,亟需要釋放。
事實上,異性戀間也會存在因為門不當戶不對而遭到家族反對的情況,這也是一種表現與傳統對抗的方式,但是導演李安卻選擇邊緣的同性戀作為題材,將這種矛盾對立最大化,拉到極端。在中國傳統社會,如果子女是同性戀,對父母來說簡直就是極大的恥辱,最根本的還是起源於無法將香火延續下去的固執觀念中。當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熱衷於繁衍生息,這也許就是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洗腦和束縛的枷鎖吧。就如父親于河岸邊與Simon的對話中,回答“為何不能讓偉同、媽媽還有威威知道父親已經知道他們之間的同性關係”時說的“For the family. 如果我不讓他們騙我,我怎麼能抱得了孫子呢?”而在Simon的一句“I don’t understand.”之後,父親的一句“I don’t understand!”與兩人沉默的背影隨著鏡頭的拉遠,陷入了沉思。
這種執念已經深植于傳統華人心中,況且人到了成年,三觀都已基本定型,更何況是退休了的父親,一直以來的權威性和父權至上的觀念讓他活出了人生的活力與動力,突然之間不斷地被挑戰和質疑,這種轉變是非常殘忍和殘酷的。然而父親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無奈,不得不“watch,hear, learn”:傳統的價值觀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被面子綁架了嗎?我瞭解我的孩子嗎?最終父親在登機安檢時舉起雙手的姿勢,也表達了父親的態度。李安導演在《男生女相》裡指出的“他那個樣子像投降也很像妥協,也很像自由了”。在我看來,或許沒有很徹底,但更多還是表達父親內心解放了。
除了上述之外,導演在劇中也採用了特別明顯的反諷手法: 父親剛剛來到美國住進Simon家時,與兒子的對話非常諷刺,自己是為了逃避包辦婚姻而逃家從軍,然而因為爺爺的一句“要在海外生根立足,延續高家香火”,又將這種包袱丟給了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感情,因為受到他人的干涉而不能和真正愛的人在一起都是令人感到痛苦的,這種感情是互通的,不應被束縛。
而在處理高媽媽的態度時,導演卻進行了不同的、壓抑的表達。高媽媽在得知真相以後,拿著兒子的兒時照相簿,說著帶大他的不容易,想以母愛來綁架顧威威把孩子生下來。媽媽也是在父權思想灌輸下,已經習慣了麻木。然而媽媽所做的一切以丈夫、孩子為中心,都讓她想像威威一樣“有自己的主張,有自己的前途”卻不得,轉而又為孩子們設下枷鎖,希望能按照滿足父親的願望發展。媽媽知道偉同和威威去打胎時近乎癲狂的狀態讓人心酸。導演用長鏡頭記錄媽媽從二樓窗戶裡看到二人開車離開後,而無助地跌坐在地上,眼神呆滯地看著前面,來表現她已經陷入這個角色很深很深。離別時,所有人都能釋懷地祝福和擁抱,唯有媽媽是沒有得到釋放的。從以下的表現中都能體會到:在大家翻看喜宴照片中看到偉同與Simon合影時,母親即刻合上相冊說要出發了,以及最後機場的道別都特別尷尬,始終沒有對Simon說出一句話,連最後的告別之擁都沒能做到,最終由父親打破這一僵局,給了Simon一個擁抱。
2.高偉同的愛
猶記得一個長鏡頭場景,高偉同上樓去叫爸爸吃飯,然而卻看到異常平靜地躺在籐椅上的爸爸。那一刻仿佛鏡頭都凍結了,鏡頭一轉,給滿額皺紋的父親特寫,高偉同不禁心頭一驚,用手一點一點地靠近去感受父親是否還有呼吸。這一刻真的讓人動容,讓人心疼為子女忙活了大半輩子的父親。而下一場景就是偉同決定馬上結婚,完成父親的心願,我想在上一場景中的父親形象必定在他內心產生了極大的震撼。這讓我想起我曾經看到累得在沙發上睡著的父親,那一刻我覺得他真的蒼老了,再也不能像過去那麼有力和強大地保護著我。我還記得我任性地和我爸爸說自己想當一個不婚主義者時父親臉上陰沉的表情和沉默不語的姿態。在那一刹,我只想要讓他高興,不要違背他,拋棄不婚的念頭,可能這輩子他最在意和最能讓他高興和有動力的事情也莫過於子女傳宗接代了。這也許就是我們文化中的“孝順”荼毒吧。
高偉同在東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就是一個矛盾體,不想辜負父母,違背東方思想的“孝順”,又想要像西方人一樣自由地做喜歡的自己。不斷地內心糾結和遲遲不做出的決定,讓事情發展越發惡劣, 也讓身邊的人被束縛地更緊,更喘不過氣來。越是想要討好每個人,越是事與願違。而他對顧威威在性行為上的主動,也沒有直接拒絕,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3.顧威威的愛
李安導演安排了顧威威這一角色,表達除父愛母愛之外的另一種愛,可以是異性戀間的愛情也可以是朋友間的友愛,而這種愛也可能成為枷鎖。威威對高偉同的一再“引誘”,從一開始偉同來收房租時,在出租房內的各種靠近與各種肢體接觸,到結婚當天的各種神情凝視,再到鬧洞房後的霸王硬上弓。在這些場景中從特寫的鏡頭中,不難看出她是喜歡高偉同的,是愛他的。同意形婚也許是為了綠卡,但是眼睛裡的神情是騙不了人的。她也曾試過用各種方法想要改變高偉同,企圖掰直他,甚至以為能用肉體性愛和孩子來拴住他,但都失敗了,最後選擇了釋懷,成全了高偉同,這才是真正的愛。
除此之外,如上述場景中高媽媽為了留住顧威威肚子裡的孩子,而欲激發她的同情心和對傳統女性使命的認同感,然而威威的眼神裡透露出堅定,她的態度就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理解同情媽媽,但是依然有自己的想法,不肯妥協。但是第二天在去打胎的途中,決定把孩子留下來。而這是她自己的決定,經過深思熟慮,雖然和父母親想要的結果一樣,但是這是不同的過程和因果關係,這也是她對枷鎖的自主反應。
4.Simon的愛
Simon在劇中的作用絕不可忽視,導演一次接一次將其設定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人物,簡直就是“神助攻”。Simon在一開始出主意,讓高偉同和威威假扮情侶,導致高的父母要來美國,之後看到因草率結婚而不高興的高爸高媽,而主動提出要請客吃飯,誰知在聚餐中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老陳(高爸爸以前的部下,正是該中餐廳的老闆)。老陳提出的辦喜宴逐漸地展開了後續情節,將故事推向了高潮。李安導演在調度人物中,非常自然地銜接了一個個場景,真的是碰巧的事都發生在了一塊兒,然而卻沒有給人很匪夷所思的、劇情無邏輯性的感受。也正是Simon出於愛想要幫助偉同解決心頭石,卻不經意間將自己也陷入這一套又一套的捆綁中,最終因假扮夫妻的事情發展失控,而準備離開。也許真的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而每一次他的建議也都構成了一個枷鎖,使各方的矛盾更激化,最終爆發。
5.枷鎖的具象——喜宴與鬧洞房
在整部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喜宴上敬酒和喜宴後鬧洞房的場景。雖是1993年的電影,但是這種習俗從古至今並仍在延續。導演將細節處理地用心之至,讓參加過多次婚禮的我也覺得身臨其境,仿佛就在曾經的某場喜宴上。
在酒席上各位“親朋好友”更是將中國傳統的酒桌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可謂是使出十八般武藝,絞盡腦汁,只為讓新郎官——高偉同多喝點酒。為捉弄新郎新娘而提出叼鴨頭,起哄讓新郎親新娘,洗手間內賓客醉酒嘔吐,以及沙發上東倒西歪的醉酒客等鏡頭描寫,都是採用長鏡頭拍攝,異常真實、生活化。而作為觀影者的我,在一次接一次的嬉鬧和逼迫這對新人的畫面中,內心產生對這種習俗中存在的諸多陋習感到反感,希望能快點結束這場折磨。正如導演在劇中客串的一角色口中說出的“你正見識到5000年性壓抑的結果。”身為局外人,我們可能更清醒,現實生活中,原本應是真正愛彼此的人幸福的時刻,現在卻變成了撐面子撐場面,讓一幫人以“愛”的名義來戲耍的情境,然而新人很生氣卻還要保持微笑。在鬧洞房時,導演特意在中間切換到Simon駕車送爸媽回家的場景,兩個場景一對比,一吵一靜,形成強烈反差,使人只想享受片刻的安寧,愈發對陋習感到厭惡,而鬧洞房的人們卻深陷這樣的枷鎖中自得其樂。在喧囂嘈雜的婚房中,背景配樂卻播放著《無言的結局》。新婚之夜搭配如此傷感的歌,也恰恰反映了新人的無語和無奈。
結語
李安導演的這部《喜宴》是在1993年臺灣新浪潮電影的餘波中製作的。影片內容非常寫實,貼近人民生活,採用非職業演員來出演帶來一種自然、親切感,就像身邊的某個朋友的故事。除了同性元素以及對傳統父權的對抗以外,本劇更表達了:如果真心愛對方,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愛,要像marketing調研一樣,傾聽對方,瞭解對方,否則愛會變成枷鎖,就如手中的流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而對於打著愛之名來綁架你的人,切勿做好好先生,只會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