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摘抄选段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东西过多所以扔掉”“没有需要所以扔掉”等想法无可厚非。但是,断舍离的“空间轴”思维注重的是“扔掉东西”之前——“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这种思维是实践断舍离不可或缺的。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
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而以物品为思考基准的“物质轴”,则是从“还能使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遮蔽了“放手不需要之物”的正当性。
感悟:定期收拾屋子将多余不要的物品清理出去,每次收拾完都有心情舒畅的感觉,而且东西不多更显得空间的宽敞。
第二章:摘抄选段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自由·自在法
断舍离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只有两者同步,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感悟:按照杂物清理的断舍离,在遇到纠结的物品时更容易做决定。
在观念上,描绘一个想要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整理时的工作效率,更加有干劲。
第三章:摘抄选段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翻译过来就是:
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
想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
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
别忘了,知识通过行动转化成智慧。
这段话与瑜伽中的“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相统一)”,以及断舍离的思想是一致的。知识与智慧相似,却又不同。
知识——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
智慧——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
换句话说,必要的时刻,随时都能提取出帮我们渡过难关的就是“智慧”,而要达到游刃有余利用“智慧”,就需要我们“行动”。
那么,“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答案就藏在《老子》第四十八章浓缩之后的这句名言上。 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千贺一生)
置换在断舍离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减法运算”可以得到应得的。
感悟:舍弃不要的物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身心 的愉悦。
总结,有舍便有得。
摘抄段落(2)
时间、空间、手间 ……越了解断舍离,就越会碰到这个“间”字。那么这个“间”字里到底含有什么讯息呢?
要理解这个字,从人际关系方面解释会更容易。
如果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间”意识。
人际关系中的“间”可以从“空间的间=距离”“时间的间=频率”角度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密度”。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思考:掌握“间”,能够处理好生活中 的人际关系,时间的距离和频率是人际关系中的重点,我现在只是能理解而不能掌握好。
第四章:摘抄选段
从人际关系上来讲,这样的人既有从全局看问题的眼光,也能自由地察觉那些烦恼之人内心的微妙。也就是说,断舍离既培养了全局眼光,又提高了关注细节的精度。
我把前者称为“龙睛”,后者称为“蛇目”。人如果同时拥有“龙睛蛇目”,人生的“明度·彩度·辉度”会有显著提升。
精选段落2:
在不断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居所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循环,这时候自然而然上升的境界被定义为“自在”。它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悠然的、各方和谐的状态。
无拘无束,并非是任意妄为,而是得到周围自然而然的协助。
精选段落3: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从前,一位僧人兼宗教学者曾经这么形容断舍离: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
因为,我们的死亡率是100%的。死,是我们最后等待的肉体的断舍离。
无论是谁都避免不了。
感悟:学习断舍离后,提高每天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升华精神。
遇到感情方面的问题,参考断、舍、离,简单的三个字有着无穷的意义。
收拾屋子的同时也能清理脑海里那些反面的能量,看见整洁美观的屋子瞬间觉得花费的时间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