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作者: [英] 贡布里希

原作名: The Story of Art

内容简介: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作者简介 :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贡布里希早年学人类史,后来专攻艺术史,而且是个完完全全的人道主义者,超级温柔。范景中是老一辈的翻译家,很多名词不是通用翻译,要有一些艺术史的基础才可以对的上。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艺术史科普,而是一种美学的教育,教人艺术的眼光和艺术的思维,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可能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贡布里希的着眼点是整个艺术史,所以给所有画家的笔墨都很均衡,而那些伟大的画家们我很希望他能多写一点。

# 确实如同作者所说,特别适合十五六岁的时候入门来读,不过现在读到也不算晚。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关于现代绘画的起源,结构、表现和形式的分别对应人物乃是:塞尚、梵·高和高更。

#  终于在注意力的极限到来之前把这本书读完了,序言、作为结尾的最后两章是全书的精华。《艺术的故事》好在它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整齐排列”,更重要的是一种全局视角的历史切入。贡布里希不仅是在完成一本词典一般的艺术史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在给初步接触艺术史的人一种看艺术品的视角,一种很难得的审美教育——怎么看待艺术,艺术是什么。感动于它恭谦又富有幽默感却也不失严肃的叙事,感觉像是在听老爷爷讲故事一般,非常喜欢。推荐这本书,艺术审美入门,艺术批评入门,艺术欣赏入门。

# 入门科普书。粗暴的总结起来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进步从来不是技法的进步,而是艺术家思想的进步。”艺术品只是载体。


贰:

在我到今天为止的阅读过程中,有三本书是无论如何都绝不愿意错过的,它们分别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虽然真的这样一本正经的把这三本没什么联系的书排列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傻气)但对一个,算不上聪明,又懒,又缺乏基础知识(听起来好可怜)的人来说,它们中的每一本都是可以在翻开的瞬间为你带来一个崭新世界的奇迹魔法。恩,这么说或许不太准确,应该是,给你原本已经熟悉到有点腻味的世界狠狠的凿开一个新深度,这样。

而关于这本艺术的故事,简而言之,阅读它的体验它超过了我上过的任何一门艺术鉴赏课(无论是素材的质量数量,还是讲授者的平易近人学识渊博)。而即使不谈这些,仅仅一个优点就足以让我到处推荐了,就是全书遍布的高质量的插图。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0基础读者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叁:

有很多同学分不清《艺术的故事》和《艺术发展史》之间的关系。我想有必要在这里说明一下下。

The Story of Art这本书最早翻译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中国还没加入任何国际版权公约组织。翻译者范景中老师除了是一位优秀的翻译,还是美术史家,他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图书出版的时候就作为注释附在后面了。

The Story of Art的中文直译就是“艺术的故事”,但范老师个人理解这本书更像是讲艺术的发展(也可能会有规避版权约束的意思,这个是我想像的哈),所以书名就叫《艺术发展史》。这本书为什么这么便宜我也研究了一下,首先图片是黑白的;其次用纸较差;最关键的是,它不用支付任何版税,甚至是翻译费!

1997年三联版问世后,《艺术发展史》的销售有所收敛,但三联版很快售完,这本书又再次出现,甚至在三联书店都有卖。首先它真便宜啊,对穷学生来说,价钱很重要。还有,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文后的注释了,注释本身都可以是一部著作啦!


肆:

    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佼楚。

    贡布里希爵士自不必说,范景中先生对于此书的钟情与使命感令人钦佩。先生将此书读了15遍,想必感悟颇深。而取道先西后中这条路径,也定会使先生有郎世宁式的成绩吧。

    读罢《艺术的故事》,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幕幕史诗般的艺术结晶,那些色彩、结构不断地混合、重叠,仿佛DNA在不断地攀升与回归。

    从荷马史诗中的克里特岛出发,将尼罗河流域的神迹引向心灵的出埃及记。拜占庭将希腊的美冰封了起来,它像颗睡莲的种子,避过兵戎、骗过时间,沉睡千年。直到乔托丢它入水,古莲在罗马人的热泪中晕开千年的绿意,催开文艺复兴的芳芬。高更的恐惧促使现代艺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马。恐惧让艺术诞生,敬畏让艺术纯粹,疯狂让艺术自由生长,理性让艺术回归。这是一首史诗般的交响,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

    消融的雪水茁壮成奔腾的江河,又分身成众多小河,滋养着一方之地。这些支流有些在“忠于自然”与“理想之美”的冲撞中干涸,有些在“风格”与“主义” 隔绝的湖泊中达到自顾自的丰饶。

    阿克那顿的旁门异教、黑暗时期的混乱骚动、宗教改革时期的的艺术危机、法国大革命时期传统的中断…艺术史上那些险些切断脉络的时刻的令人感叹。

    出征武士脚踝扭动的刹那,尤利西斯与继母眼神对望的瞬间,教堂墙上的制幻之洞,蒙娜丽莎迷幻的嘴角,暴风雨中空气的重量,阳台上的刺目光线…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韵脚令人震颤。

    读《艺术的故事》仿如置身卢浮宫中,那是艺术的子宫。我们会在某一件艺术品前驻足片刻,可它本身蕴藏的进化过程却要千百年的时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押着时间的脚印。在这里流连,在这里凝视,数千年积累的进化过程在这里完成了快放。面对这种发自内心而又回到内心的东西,我希望能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

    科雷乔的《圣诞之时》中圣婴发出的光茫刺得我落泪,伦勃朗的《自画像》中作者晚年的目光摄得我心寒,华托的《游园图》中生命颤动的色彩让我伤感,艾克的《订婚式》中细笔描摹的真实场景让我迷失。

    原来,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艺术,只有创造它们的艺术家,就像原本没有历史,只有谱写它们的千千万写手,就像原本没有路,只有经过那里的践行者。

    佛说,一沙一世界。每件艺术品本身也是一个宇宙,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之时,都在经历着作品的创世纪,他们倾尽所有力求完美并将自己的生命放进去。他们渴望表达甚至不指望引起别人注意,只因他们“不得不画”。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想要了解我的人与其与我交谈,不如去看我的画,我的人生都在画里。

    这些人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中,上下求索。而完美是目标,完美亦是枷锁。为了达到目标、开打枷锁,总会有好奇的试水者,也总要有勇于一猛子扎下去的人。

    他们当中有些人,自知难以超越前者便转而去制造艺术。抱歉,你不具备那种创造能力,在艺术失去方向,达达主义泛滥的今天,如果俯首拾起一张废纸或手捧着尿器高喊这是艺术,抱歉,我不具备那种欣赏能力。

    他们当中的少数人,是深度制幻者,有能力将岩石中沉睡的人物解放出来,让大理石表面呼吸起来,让空气颤动起来,让画面成长起来。他们是走钢丝的人,“地平线偏差”技法的运用使模仿者如同玩杂耍,《指环》的规模让后来者再加一分钟,即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些人,我们称他们为,大师。

    左图右史,与大师同游,我也仿佛有了“我亦在场”的幻觉。这里确实面临着一个诱人的危险:学会了一招半式的小和尚总要急于下山去试试拳脚。12日在798,我自鸣得意的给媳妇大讲特讲,包含着各种术语的口水喷薄而出。

    概念井喷之后的沮丧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用已知的作品去衡量未知,用已有的知识去标签化目及的一切。用心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剥夺了人的最高天资——感情的力量和强度,以及直接表达的方式。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由于一知半解而引来的自命不凡,还不如一无所知。

    诚然,一方面要压抑“埃及人”的本性,一方面还要展开克里姆特式的联想的确有些困难,还是抛却那些暧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与作品真实的对视吧,不管是感动的落泪还是亢奋的勃起,都是幸福的。

    自恃文脉深厚,笑别人“没看懂”、“不理解”的人尽管去笑,拿着图册按图索骥向人布道的人尽管去说。去下次看展览,当着媳妇的面,我会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儿一样,不再礼貌的说“看不懂”、“真华美”或“有道理”,而纯粹的说“真难看!”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的故事》作者: [英] 贡布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