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家庭中学会如何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老友记》rachel剧照

《老友记》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Joey买了一艘船,Rachel自告奋勇教他划。教学过程中,Rachel认真地教他基础操作,可是Joey学不来,最后Rachel被气到不行,对Joey大喊起来,Joey吓坏了,说“你好凶,我不想学开船了,我就只是想坐在船上喝啤酒吃汉堡……”Rachel这才意识到,她刚才的表现和小时候父亲教她学划船时的样子一模一样。而父亲,正是她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脾气暴躁、飞扬跋扈、自以为是。

看过这个剧的人都知道,Rachel情商极高、善解人意,跟同事和朋友的关系都处的很好。这唯一一次莫名其妙的脾气大爆发,让她意识到她身上存在的父亲的影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

2

我的一个好朋友,生了女儿后,她妈妈从家乡来到城市照顾她,做饭打扫卫生带孩子全包。这在外人看来,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可其中真正的酸苦却只有她自己知道:生活观念的不同,育儿观念的不同,中国家长习惯性的控制感,都压得朋友喘不过气来。

我见过阿姨,是一位善良但固执的农村女人,她事无巨细地照顾着我朋友和她的家,同时,她还要身边所有的人按她的想法去做,却完全意识不到这样做对身边人的伤害。这种情况甚至到了强迫症的边缘,逾越了界限,影响到朋友的生活。

朋友的妹妹跟我差不多大,也是大龄剩女一枚。每一次介绍对象,妹妹若是觉得不合适而拒绝后,阿姨就开始批评,丝毫不顾及女儿的情绪。有一次,朋友妹妹想去体验一下蹦极,在去公园的路上她母亲一直都没有同意,到了公园,妹妹执意要去,都跑到售票亭处把票买了,她母亲看见了,飞奔过去,硬是把票退了,生生把她妹妹拽了回来——公园里那么多人来来往往,蹦极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女生也多的是,而且妹妹已经30岁了。

可是不行,说什么也不同意。妹妹最终哭着跑开了。

其实那段时间,妹妹是已经因为对象的事被家人逼到心塞,实在觉得压抑才想通过蹦极来释放一下,可就这点要求,因为母亲觉得不安全,所以不行;因为母亲是亲人,还无法生气。

类似的事情,在她家里比比皆是。母亲的思维已经固化,难以改变,朋友和妹妹就只能迁就和委屈着自己。

朋友说,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她看着女儿爬到桌子下去捡掉落的玩具,她一边提示女儿说小心碰到头,一边在旁边观察女儿的行为动作,谁知她母亲看到了,一个箭步过去把外孙女抱出来,还把朋友骂了一顿,说都不怕孩子撞到之类的。于是,她从众人都羡慕的岗位上辞职了,只为了给女儿成长一个好的基础。

阿姨这种强迫式的管制,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她和她老公的关系。朋友老公因为做项目,不经常回来,可回来以后,阿姨还要对他一些生活上习性提各种意见,导致朋友老公放假在自己家呆的两三天也过得并不舒服。

对她来说,最痛苦最矛盾的事情,是她无法去和母亲真正的对立,也永远无法脱离这样的家庭。她说,她很怕变成母亲那样的人,所以她一直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成为那样的人。朋友善良温柔明事理,她可以语气温和地和其他任何一个人交流,认识那么久,从未见过她和任何一个人大声说话,可是她说当她和母亲意见不合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冷静下来交流。这是她觉得最可怕的事情。

朋友说,“你不知道家庭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我从小就特别自卑,总是想着要怎么去讨好周围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她说,“其实我特别羡慕你,上学的时候着你的样子总是感觉无忧无虑无所畏惧,那种状态是我永远都不会有的。”

3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在别人的眼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和大部分人相比,我都算幸运的,在一个不富裕却很幸福的家庭长大,父母为我们着想也和我们交流,虽然不能说是100%完美,但是细小的瑕疵对我们健康心智的形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会促使我更多的去深入思考和关注有关家庭生活中的哲理和细节。

曾经有那么几年,我和母亲也没有办法交流,那种感觉是,两个人永远不在一个频道,宁愿不说也不愿多说。那个时候,母亲出一点错我就要指出来,她没有理解我说的话我也要指出来。直到有一段时间,母亲因做身体检查住了几天院,我天天陪她。这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从被母亲照顾变成照顾母亲,那几日,我突然开窍了,我开始好好和母亲说话,开始去学着站在母亲的角度看问题……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和母亲交流,和她聊她感兴趣的话题,告诉她我的工作和生活,她不懂得事情我就慢慢解释给她听,关注她的想法和情绪。

有次回家,母亲告诉我说,奶奶对只有母亲一人在照顾卧病在床的外婆而非常不满,所以让母亲叫我小姨一起来时,我劝她说:“奶奶说话就是那个样子,要真能叫来那还需要说吗?每个人都是在尽自己的孝心,哪里管得了别人的事。要是你也和我姨一样不管我外婆,我都看不过去的。”听了我的话后,母亲瞬间开心了,就像个孩子一样,又笑起来,说话语调也变得轻快。

母亲是一个情绪化的人,那段时间,她一直因为照顾外婆的事情身体受累、情绪纠结,她一方面要照顾家里,一方面要照顾外婆,更重要的是还怕家人不支持和理解她。就是在这逐渐努力改变的过程中,我才慢慢意识到,其实并不是和母亲无法交流,只是没有找到好的沟通方式。而最好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是真正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爱对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4

《我们这一天》是去年到今年评价最高的美剧,也许是因为它足够真实,映射着普通人的生活。这部剧穿插讲述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故事,因果相连,每个人人生的样子都可以从家庭的影响来得以解释。

(《我们这一天》剧照)

Jack的父亲是一个瘾君子、家暴者,母亲患有抑郁症。他每天直面酗酒后的父亲暴打母亲,却没有任何改变的办法,他母亲说:“答应我,一定不要成为你父亲那样的人。”

人无完人,Jack亦是如此,他是一个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人:善良真诚,不计报酬地帮助邻居修理各种东西,对身边的人真情真意。

可同时,他也很冲动,若不是在酒吧里意外遇到Rebecca ,他差点就做出错误的事继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在医院里,他连和Rebecca 商量都没商量,就领养了Randall;有那么一段时间,他甚至还染上了和父亲一样的毛病——酗酒……

尽管如此,在他后来的生命中,他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努力经营自己和Rebecca的婚姻,教育孩子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维护自己的家庭。对Jack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他迷茫无助不知所措时,他会去找当时接生孩子的医生,从他那里获取人生的真谛。

故事刚开始时,Jack已经去世了,有关他所有的故事,都是通过妻子、孩子、朋友的回顾来展开的,在这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其实是在告诉观众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

5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变得伟大。我的朋友就是如此,她通过陪伴努力地为女儿的成长营造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女儿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她劝妹妹就在他们的小区另外买了一个小房子,给了自己小家一份宁静,给了父母和妹妹一个自己的窝,更给了妹妹一份生活的保障——这正是她努力最好的成果。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无孔不入,而且有好有坏。问题是如何让好更好、让坏转化为好,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在面对的课题,也许这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和一定定量的目标,但是只要像故事中的Jack一样,只要有想要不停让它变好的心,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它,就是最好的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原生家庭中学会如何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