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峰 2019.9.9
今天上午,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
一、导入新课
我引用林语堂在《苏轼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语:“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从而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介绍。
从王安石变法到著名的“乌台诗案”导致苏轼入狱,最后苏被贬官黄州,不得“签书公事”,做了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闲官,于是就有了夜游承天寺的事件。
2.简介苏轼
这一节课没有详细的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根据提示,分层次朗读课文。
第一层:记叙(从开头到相……步于中庭)
第二层: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第三层:抒情议论(何夜无月?……如吾两人者耳。)
四、理解大意,赏析课文
(一)读记叙部分,试着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作者与张怀民
事情:夜游之事
(二)读景物描写语句,赏析写景
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语句,突出了景物描的什么特点?品味景物描写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突出了月光“空明”的特点
写景的妙处: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来月光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写出来月光中松柏的素丽淡雅。描绘出一副疏影摇曳,澄澈透明,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月光的描绘先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透明,然后用竹柏的影子侧面衬托月光的清澈。
(三)读议论抒情句,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并体会“闲人”的含义。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人生的豁达等复杂的心境。
“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是指无所事事,闲极无聊的人,而是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有两方面的含义:1.有闲情雅致的人。2.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五、两篇短文比较异同
相同点:
两篇短文都写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不同点:
1.作者的处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不同。
《答谢中书书》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天下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意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复杂而又而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和人生的豁达等复杂的心境。
2.文章的句式不同。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凑明快,间用散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多视角多感官描写景物有对偶句,句式整齐。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文章多用散句,用词自然。
3.描写的景物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写山川美景,《记承天寺夜游》描写庭院中的赏月空灵之美。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课前没有太多的考虑课堂环节的设计,就想上一节有实效的语文课,带领学生欣赏千古美文,体会一代文豪的复杂的心境。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语新颖别致,具有吸引力,又从另一个方面全面的介绍苏轼。
本节课我引用林语堂在《苏轼传》中对苏轼的评价,对苏轼的成就有个全面概括,从而引出一代文学家,独一无二的苏轼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本节课读课文与划分层次有机结合。
本节课朗读课文与划分文章的层次有机结合,让学生既认真读课文,又带着问题思考课文,可谓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设计,既让学生朗读了课文,又根据提示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
三、本节课思路清晰。
本节课从导入语开始,朗读课文——理清结构——赏析景物——体会抒情议论——理解文章主旨——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是一节得失共存的一节课,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一、本节课对简介作者的环节做的不够好。
本节课我对时代背景的介绍较多,但对苏轼的介绍不够详细,需要在下一节课补充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
二、本节课对景物描写赏析的不够。
本节课最难懂的地方就是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但是整个景物描写的赏析角度不够全面。课堂上我只注重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赏析,缺少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处理,这是这节课景物描写赏析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下节课给予适当的补充。
三、对本文主旨体会不到位。
本节课时间有点仓促,结束的有点急,导致本文的主旨把握不到位,有点仓促收尾,这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很不理想。
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