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

DSM-V案头参考书中,精神分裂症的四种临床症状分别是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纳什毫无疑问得了精神分裂症。影片我看了两遍,忍不住想起林奕含文中那的一句“《易传》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的人生是在哪里就扭曲,歪斜了呢?”,突然泪不能止。

在《隐于市》里,林奕含写:“痛苦是选择,就像写完作业获得成就感是选择,就像打扫房间驱逐昆虫是选择。常见的论调:怎么判断一个丧妻的人该哀伤多久?有一条一刀两断的界线,超过了,就不是「正常」的哀伤吗?哀伤要多哀伤才是「不正常」?由种种无法量化,推得精神病之不存在,证得精神病之由被诊断而生成。在一个人彻底发疯,打挺地站在大街上含笑地口吐白沫之前,在每个人都可以伸直手叫他「疯子」之前,精神病是不存在的。你讨厌听见她说自己不正常 、不健康,因为你觉得她是迷惑、固执、无赖。痛苦是选择,就像休学是选择,就像你是选择。 ”行为主义流派有一个观点,认为所谓的“心理障碍”事实上是一种“继发获益”——指病人通过疾病获得益处,如得到外界的关注、承认、满足其自恋的心态或获得赔偿。这种说法使我感到恐惧,但在这里我并不想去讨论或辩驳。《美丽心灵》毫无疑问是纳什的人生经过层层美化后的版本,一个近乎童话的美丽泡沫。我也并非想讨论“美化”与“真实”,此刻我只想提出一个问题:现代医学究竟如何去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又有没有资格给一些人贴上“不正常”的标签,从此声明这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倒错”“歪斜”甚至于“扭曲”?而我们又如何去分辨,究竟怎样才算一个“正常人”?

电影里,一直到1956年的4月,幻想中的三个人第一次一同出现,暴雨比脑海里的争吵更加凶恶,茂盛嘈杂的幻觉,竟也可以将理性涤荡清澈——他突然意识到:小女孩从未长大,这是不合逻辑的,因此只有一种解释,他们不是真的。

在此之前,他从未真正相信过他们是幻觉。

要怎么证明一个人是精神病?是按照诊断手册里给出的标准:妄想?幻觉?言语紊乱?是依据他异于常人的行为还是他对现实“不正确”的判断?“妄想”被定义为:偏执相信着不理性、与现实不符的病理性歪曲的信念。要如何判断所谓的“不理性”到底是脑海中逻辑的不完整,还是经过缜密思考却只是异于常人的价值判断?当一个人的观点被定义成“错误”,语言被判定成“杂拌”,思维被鉴定成“散漫”“破裂”,我们怎么证明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无知粗蠢而无法理解?如何断定诊断标准里所说的“无法理解的象征思维”“逻辑倒错”“词语新作”“故事新编”是病理性的,是倒退、错乱,而不是一种开创时代的进步思想?我们奉行着那一串由天花乱坠的经验事件所总结出的社会规则,并以此作为“为人”的标准,去教育、要求生活在浩浩汤汤的社会机器中每一个组成,规整、公布出一个统计意义上最完美、正确的答案。像《我们》里扎米亚金写的“迅速消灭一小撮人就比让很多人有机会缓慢地毁灭自己更合理吗?堕落,诸如此类,真是正确至极。”当一个违背常理而逻辑自洽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说是“屈辱、悲哀、白痴”的,到底是他们还是我们?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正确”?

电影里晚年的纳什谦虚有礼,在诺贝尔颁奖台上的发言感人至深:“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不管是方程还是逻辑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此追求了一生后,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经历了一切的困顿挫折之后,所有的美满是对爱的礼赞——这是所有童话的一贯套路。而在妻子的陪伴下纳什最终回归正常生活,也证明了DSM-V中提到的家庭治疗的作用。

但是不要忘记,这只是电影。现实生活中,人物传记这样描述: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他痛恨精神病院、痛恨药物,至今说起他妻子将他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情形,他都一脸心悸。

在纳什这个个案里,疯狂与理智似乎变成了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我甚至不再相信他真正疯过;或许,他理性地选择了疯癫,又疯癫地回归了理性。如果回归理性仅意味着对社会标准的驯服,意味着丧失记忆,治愈还有多少价值?

狂乱的行为在正常人身上被贬斥为“发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便被赞美成“特立独行”。那么,有没有可能纳什教授的疯癫并没有被治愈,倒是普罗大众治愈了他们审定疯癫的标准呢?

以上种种问题,我无意给出任何答案。思考这些,也并非认为自己是像纳什一样的“疯子”或者“天才”,我仅仅只是众多平凡人中的一员——一个普通正常到近乎无聊的人,庸俗的欲望生长成吵吵闹闹的喜气。只在深夜失眠之时偶然被刀子一样的洁净的月光刺痛了眼睛,那也只是一瞬。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真会有人提出并证明绝对正确的“真理”,也许永远不会。但那也一定与我的思考无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