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28岁,开始抵触回乡过年

2019/01/29

陪你谈天说地

文丨深海

图丨网络


——“你买到回家过年的票了吗?”

“还没有,我今年……不打算回家过年了。”

——“这怎么成呢?一年就和家里团聚这么几天。”

“可是……我真的有点不想回去了。”

问起不愿意回家的原因,他们给了我如下的回答:

——“我不想回家,每次回去都要在烟雾缭绕的饭桌上应酬,但是我又完全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他们谈论的永远只有喝酒攀比和打麻将,话题落在我身上也是永远不变的催婚和相亲。“

——“回家呆的这几天,感觉我和整个世界都脱轨了。我融不进他们的世界,他们也无法理解我的思维。”

——“三观完全不同,说句不好听的,他们觉得我像一个读傻了的傻子,我觉得他们像一个傻逼。”

我能理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味开始变淡了,过年不再像以前一样牵绊着游子的心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开始变成了过劫,就连聊天中还自称“宝宝”的90后,也开始抵触回乡过年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我只知道,每个人心里都曾闪过那么一瞬间,一想到过年回家之后能够卸下身上所有的重担,吃上爸妈早早准备下的可口的饭菜,在陪伴自己长大的小窝里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就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回家去。

可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开始抵触回乡过年了呢?


   01丨“越来越高的压岁钱”


大部分的90后已经走上了工作的岗位,并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职业群体。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个身份的转变:你将从收红包的那个人变成发红包的那个人。

而越来越高的压岁钱金额,愈发的让90后感到了不堪重负。每次过年回家,年终奖都不够发红包的,更别提给父母家人买点东西了。

其实长辈给晚辈准备压岁钱作为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年俗,本来就是为了图个吉利,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红包来去之间价码随之水涨船高,压岁钱也慢慢变成了“压力钱”,很多收入不高的年轻人都感到“压力山大”。

曾经有媒体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7.9%的受访者坦言压岁钱给自己带来的负担重。

整体而言,作为刚刚踏上社会工作岗位没多久的90后,一年下来并不会存在很多钱,尤其是对于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 ,房租、出行和饮食费用已经将工资占去了一多半,过年回家要准备的压岁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和负担。


辛辛苦苦工作一整年,几天没过回到解放前。越来越高的礼金、压岁钱已经成为了压在身上的重担。

作为90后,如果没法准备好大大小小的红包 ,还会有心情回到家乡吗?

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天文学家根据闰月规则预测,2262年将会有两个春节,这就意味着,你要同时准备两次红包了。


不过也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看到这条消息的人,都活不到那时候了。

还好不用支出两份压岁钱了,还不偷着乐去?


   02丨“28岁,回到家里我就是被催婚的大龄女青年”


在农村,只要过了法定结婚年龄,不结婚就是一种罪,罪人是你,法官是你的亲戚熟人。

他们的法律只有一条:女人只有嫁出去才算成功。他们的执行手段也只有一条:催着你去不断的相亲。

我相信,90%的90后过年回到家中都要经历一番来自亲朋好友的狂轰乱炸,甚至是村里任何一个熟人的轰炸,他们不懂什么是经济独立,不懂什么是自由恋爱,他们只认定,过了年龄不结婚,是一种原罪。

背负这种原罪的人,是需要受到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审判的。

在微博上,有很多网友都曾吐槽过被嫁人催婚的经历,其中不乏还在上大学的97、98年的年轻人。

“呦,xxx回来啦,怎么样,有男朋友了吗?啥时候结婚啊?”

——“还没有呢。”

”什么?28了还没有,我给你说啊,女人啊还是得早点把自己嫁出去,过个安生日子。再大可就嫁不出去了。”

“哎,别走别走,三姨给你介绍个对象,隔壁王家那个小伙子,人很精神,有一套房在县城,明天你们去见见面……”

更可怕的是,塑料亲戚见面时还在张罗着给你安排相亲,替你安排的明明白白,转眼就能在背后和人家指指点点,阴阳怪气的说“瞧瞧读了这么多年书有什么用?到现在都嫁不出去,还不得靠我们给她找对象。”

这就是现实。在大城市里你是光鲜亮丽独立个性的女白领,可是回到家中,你还是亲戚朋友口中的那个“嫁不出去”的大龄女青年。在他们眼里,女人读书再多没有用,赚钱再多也没有用,真正有用的是要嫁个好男人。

说来也怪,当初上学的时候谈恋爱父母千方百计的阻止,说是“早恋”,怎么刚出校门就急不可耐的让我们领回来男/女朋友呢?真当这是可以随随便便确认过眼神就能遇上对的人的情感大戏?

唱戏的都不敢这么唱,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

但是家人偏偏就敢这么想也敢这么做。

下次再面对催婚的时候,希望下面这个小姐姐的做法可以借鉴。

所以这大概就是大部分90后的心声吧,留在大城市,虽然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每个人也都是自由的,不会有人逼着你去相亲,不会有人来拿着结婚与否看待你的人生。

为什么父母执着于为我们安排相亲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感受?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在父母看来结婚是一道填空题,而对我们而言,结婚是一道选择题。


 03丨“没有钱,回家过年就像一个傻逼”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套用在这里我想说,“贫贱如还乡,如同傻逼”。

记得有一年在异地,临近春节在外面吃饭,听邻桌的年轻人说起他为什么过年不回家.

他说自己父母都不在世了,没有钱在那个小地方,面对的不会是纯朴诚挚热情的嘘寒问暖,而是各种冷嘲热讽。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虽然冷漠,至少不会有屈辱和伤害。

我们总说过年的年味淡了,亲情味淡了,但是为什么淡了呢?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过年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让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了,而是变成了一场场在金钱支配下的大型吹逼现场。

在家乡这个完完全的熟人社会,按照过年走亲访友的习俗,几年不见的老亲戚,到了过年都要拜访下,而这种建立在完全陌生的基础上的聊天,其实是一种尴尬的交流,更是一种折磨。

不过这种尴尬往往只是单向的,只有你自己觉得尴尬,自己的父母和亲戚朋友聊得唾液横飞开怀大笑,而你只能尴尬的把脸埋在四四方方的手机屏后面。并且还要保持着:

尴尬到还不是最令人苦恼的,真正令人心生厌倦的,是原本温暖的亲情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谁有钱,谁就是过年的主角。

而作为没钱的穷逼,你还敢回家过年吗?

尤其是在饭桌上,看着各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觥筹交错,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舞台剧,只不过你像一个小丑一样插在期间,看着他们互相攀比,几个人坐到一起,各自带着得意的深情,烟雾缭绕之中说自己今年生意不大好,挣的不多,三五十万而已,一边吹嘘攀比,一边打着纸牌麻将牌九,赌资动辄都是上万。

一场下来,十几个人驱车去镇上大肆吃喝玩乐,不醉不归。

亲戚们问起你的工作,也大概率只是想比较比较,你这个在外地上学工作的人,有没有他们在老家混的好。何况,无论你说自己是在互联网公司做交互设计,还是在某个公司做市场营销,他们大概率是听不懂的,更没什么好聊的。

毕竟在家里人眼里,在大城市工作只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当老板,一个是去搬砖,你没有当老板,只能是在工厂流水线打工。

至于你的工资,回答高了他们不会信;回答低了呢,他们又会举起谁谁谁家孩子的例子,甚至批斗你一番,上那么多年学有什么用,还不如隔壁二蛋在纺织厂上班一个月三千多生活的舒服。

说到底,过年的年味已经完全被金钱冲淡了,我们想过的那个年,已经不在了。

04丨“在自己的小家里,你才是你”

对90后而言,可能家乡,已经成了心底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那个地方吧。

我们想回去的不是一个地址,而是那个的记忆中的温暖的地方,那个能让自己放松能让自己卸下所有生活的重担的地方,那个能和亲友开怀大笑畅聊一切的地方。

可是当这一切被现实打破之后,这个故乡,这个年,还有回去的必要吗?

知乎作者“文青不是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家带给你的不再是温暖,舒适,你早已习惯了离家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家,原有的家变成一个符号,你对它感到陌生,在这里,除了父母和几个亲戚,没有你认识的人,朋友,这是一个熟悉却陌生的地方,你遇到一些熟悉却陌生的人,问东问西,大家都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你也只好回以笑容。

与自己拥有的家相比,你熟悉它,每一个角落,尽管它小,简陋,但你是这里的主人,哭笑由你,客随主便,这里有朋友,有爱人,这个家更胜于原有的家。它对你的吸引力比原来的家大得多。

我,90后,28岁,开始 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不再想回乡过年。



海谈

记得点赞哦

▼ ▼ ▼

陪你谈天说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90后,28岁,开始抵触回乡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