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欧阳询《兰惹帖》

欧阳询(557-641)

自古文人墨客对“笔迹”、“书帖”都要比“碑刻”要重视的多,没有别的,就是想要看到所谓“笔法,笔迹”,以便最大程度上还原古人当时的写字状态,从而渴望“破解”大师们的书法要诀。

但是,纸绢木竹上之类当时人书写载体,相对于坚硬的石头(雕刻)来说,保存下来相当不易。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从碑记上去研究还原,聊胜于无啊。

但人们往往不满足现状,认为书写媒介转换一道后,特别是书写媒介完全不同后,原来的毛笔书迹极易“变形”和矫正修改掉了,丧失了软笔和书写时的情绪和神韵。

所以,王羲之的帖《兰亭序》,一直倍受历代推举,奉若神明。

在此认知上看欧阳询,他也是碑多帖少,为数不多的字迹,也是倍受珍惜,比如《兰惹帖》等。

《兰惹帖》

初看,好多人第一印象说是“歪斜凌乱”,是受了许多碑刻正楷先入为主的刻板影响。

刚读此帖,不甚了了,根本读不通,因此上面有些地方词语太陌生。后来通过“头条”提问,看到一个回答者解释“兰惹”为“阿兰惹(若)”,当时的佛教用语,才顿开茅塞。又查到“猥辱”者,“承蒙”也,当时谦词,如此方解开书写此帖:

当时(贞观六年),书者到“兰惹”(修佛之地,可能是寺庙,估计也不是一般的佛寺,最有可能是“皇家寺院”)去逛,看到了诸多历史碑帖——“见示诸家书,遍得看寻”(为何能有这么多的历代名书法?是专门收集和保管书法碑帖的吗?碑林?还是“博物馆”?),看完后只觉得心中透彻不少——“顿醒滞思”,生出:天下至今谁是善书者?自己有没有“比肩”古人呢?!——估计,书者心中豪气干云,有侠之大者舍我其谁的感觉,看到自己已有所成,同时告诫自己,好自珍重(砥砺前行,任后人评说吧),所以后有“珍珍重重”之语!

有意思的是,当时人或者欧阳询爱用叠词,如还有的帖里有“顿顿首首”等用法。

《五月帖》“顿顿首首”

再看字迹,可以说,并不歪斜凌乱(颜真卿和米芾行书要说还真是潦草随意),而是显示出了相当楷书“功底”,叹为高山(另一座大山是“兰亭序”)。

开笔不凡

起首一个“贞”字,右短横变点不稀罕,稀罕的是,直接与字“脱离开来”,首当其冲,如高处落石,犹如当头棒喝,给人非常规的冲击力。接着“六”字,取斜式,高低错落,上下斜飞,不走寻常路;

龙飞凤舞“惹”

还有“惹”字,第二笔一连串的婉转流利上下缠绕跳跃,让你见识“草法”的功力。一般人连续连笔,转折处易薄弱,而欧阳询却从容不迫,丝毫没有削弱变薄之意,真是如龙般婉转飞动;还有“偏”字,硬是左撇不让,从双人旁(通“遍”字)下伸出厚枝,让人想起毛体某些字的来处!……

笔力雄健

此帖是参观完后的留言随手字,相当于现在的“名人题签”。时间上很清楚,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同一年的孟夏,也就是上个月(一季分孟,仲,季三月)才写了大名鼎鼎的《九成宫醴泉铭》。也看得出来,欧阳询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贞观年大概75岁高龄了,真是“人书俱老,老而弥坚”,后面到80岁左右还不断有名碑出世。

师法王羲之等前辈大师,精研历代碑帖,相传其一次路遇西晋书法家索靖的碑文,几次勒马折返观摩研究,后来又连续三天在碑前临摹,直到熟烂于心时方才尽兴而归;成为好书痴学佳话。

所以,读古帖,是和古人前辈学习交流了一番,珍珍惜惜啊!

相关搜索

欧阳询楷书教程

欧阳询千字文

欧阳询化度寺碑

欧阳询九成宫字帖

欧阳询书法欣赏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欧阳询《兰惹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