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楔形文字传奇3|波斯文探秘先驱

第二篇  楔形文字传奇

3. 波斯文探秘先驱

身为英国军官,罗林森并不清楚,就在他独自攻坚波斯楔形文之前,早就有人在锲而不舍地努力。不然的话,贝希斯敦铭文有可能会更早被解密。

有趣的是,与罗林森类似,早期研究波斯楔形文的先驱,都是业余级别的选手。最著名的几位,分别是旅行家、数学家和中学教师。

欧洲文艺复兴于16世纪达到顶峰,科学和文艺的复兴,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古文字的发现和研究也渐次浮出水面。1621年,文艺复兴的策源地之一,意大利那不勒斯上流社会和学术沙龙,竞相传阅一封来自波斯古城设拉子的信函。这封信正是在前一节提到的旅行家佩德罗·德拉·瓦勒(Pietro della Valle)写给朋友的。虽然只有短短的数页纸,但是,其中的一页清楚地呈现了五个奇怪的符号。

瓦勒五个楔形文字信函

瓦勒介绍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波斯楔形文字。

他告诉朋友,五个楔形文是在设拉子城东北拉赫迈特山前的寺庙和宫殿临摹的。他的摹绘图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这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次亲眼目睹的楔形文字。每个符号都由一个自左向右书写的楔形或楔形组合构成。符号或向右,或向下或倾斜,两个楔子也可组合为一个角,被德国和英国人称作“角钩”。

楔形文字基本符号

一石激起千层浪。瓦勒寄回的楔形文字实样,第一次把人们目光聚焦在这个神秘的文字上。可此时的瓦勒,依然在他的朝圣途中。

德拉.瓦勒

德拉·瓦勒是17世纪最重要但鲜为人知的中东旅行家,出生在富有的罗马贵族家庭。艺术家的气质差点让他为失恋而自杀。在医生朋友劝阻下,踏上了12年之久的朝圣旅行,更确切地讲是疗伤之路。

1614年,他乘船离开威尼斯,抵达君士坦丁堡,现在叫做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他在那里呆了一年多,学会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希伯来语。然后,绕道埃及的亚历山大和开罗,再经由西奈前往圣城耶路撒冷。一路上,他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中,购买和收藏历史文物,考察并记录名胜古迹。

直到旅行的下一站,从(叙利亚)大马士革到(伊拉克)巴格达,瓦勒终于在美索不达米亚“治愈”了失恋,他找到了自己梦中情人、美丽的亚述姑娘玛丽。万里姻缘一线牵,玛丽在见到瓦勒前也梦见了他。第一次见面,她递给他一个木瓜,这是希腊和中东地区古典的婚礼仪式,双方都是一见钟情。仅一个月的热恋,瓦勒就抱得美人归。

美丽的玛丽

蜜月得到的不仅是恋人,瓦勒在美索不达美亚还有更大的收获。或许楔形文字在暗中给了他隐喻和智慧。他对古巴比伦的位置做了最早的现代记录,并对该地点提供了“非凡的描述”。他还在亚述古都尼尼微和苏美尔古城乌尔(虽然他没有意识到乌尔的重要性)四处搜索,找到若干刻有楔形文字的砖头并带回欧洲,这也是欧洲人最早见到的楔形文字实物。

可惜,整整四年的波斯行程后,巨大的不幸突然降临。从1621年开始,他偕同玛丽考察设拉子和波斯波利斯,走过了诸多寺庙和古代宫殿遗址,寄回那封著名的信函。可能不适应波斯恶劣的气候,他们都莫名其妙染上了疾病。爱妻玛丽病重不治离他而去,年仅23岁。痛不欲生的瓦勒决定将妻子的遗体密封在棺材中带回意大利。在本人和随从都身患重疾情况下,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仅仅靠船运,瓦勒历尽艰辛把玛丽带回了罗马安葬。不久,他又踏上了印度的旅程。

德拉·瓦勒为自己幸福而痛苦的环半球旅行写作了三卷本的游记:土耳其(1650)、波斯(1658)和印度(1663),总字数超过了100万字,很快就被翻译为法文、德文和英文出版,一时间欧洲各地洛阳纸贵。

德拉.瓦勒带回的楔形文砖

在他的游记里,瓦勒写道,他在古巴比伦复制并最先在欧洲出版了楔形文铭文,并推断出该文本是从左至右阅读,但他自己无法解读。他在波斯的克尔曼沙阿看见了贝希斯敦铭文,但他无法攀登和抄录。冥冥之中,瓦勒为170多年后罗林森的波斯攀岩和巴比伦的挖掘指引了方向,也为1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卡尔斯腾·尼布尔游历西亚寻找楔形文做出了榜样。

**** **** **** ****

卡尔斯腾·尼布尔(Karsten Niebuhr)发现楔形文字的历程比德拉·瓦勒更加悲怆。

1761年,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派了六名经过精心挑选的科学家,组建一支丹麦皇家阿拉伯探险队,任务是探索神秘的阿拉伯世界,寻找一系列科学问题的答案。

六人远征军由一位自然历史学家、一位语言学家、一位医生、一位画家、一位制图师和一名勤务兵组成。德国数学家尼布尔就是丹麦队里的那位制图师。

卡尔斯腾.尼布尔

您没有看错,德国人属于“外援”,尼布尔能够入选丹麦队的原因在于他是小有名气的天文学家,曾论证过运用地月距离法确定经度的实用性。他也是将天文学应用于水文测量的先驱,用来绘制尼罗河三角洲、红海、波斯湾和阿拉伯的地图。

丹麦远征队的遭遇极其不幸。将近七年了无音讯的等待,当许多人都放弃了再次见到探险队成员的希望时,尼布尔突然回到了丹麦哥本哈根。

据尼布尔自己说,他们的探险路线与德拉·瓦勒前辈基本类似。但因气候影响和水土不服,他的五位同伴接二连三地生病死亡并海葬于地中海和印度洋。尼布尔似乎是通过穿当地人的服装,吃当地的食物,才逐步恢复了健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是探险队里唯一的幸存者。

大难不死的尼布尔,必有大用!

他独自成功访问了巴格达、巴比伦遗址、摩苏尔和阿勒颇,为这些地方绘制了许多重要的草图,没有辱没制图师的名誉。他似乎也在1765年来到设拉子和克尔曼沙阿,并远远观看了贝希斯敦铭文。

身着阿拉伯服饰的尼布尔

尼布尔最突出的贡献,是重新发现古波斯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遗址。他在波斯波利斯复制了据说达11份之多的楔形文的短铭文,被证明是波斯楔形文字破译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亚述学诞生的前奏。

从1772年起,尼布尔在哥本哈根陆续出版了他的著作。这些作品出版前,楔形文字通常只被视为建筑物上装饰和点缀的图案,也没有被人准确的破译。只有尼布尔敏锐地发现,他记录的大部分铭文,其实是由三列不同的楔形文字所组成。它们虽然外形看上去很相似,但显然属于不同的文字系统,他称其为I类、II类和III类楔形文字。统计文字符号的数量后,尼布尔认为,I类楔形文最为简单,他数了数,总共只找到42种符号。这个数量对音节文字而言稍微少了点,所以极有可能是一种字母文字(人们现在知道,尼布尔的这个猜测已经十分接近真相)。

数学家尼布尔虽然没有能够释读出这种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但明眼人都知道,第I类楔形文——波斯楔形文的揭秘已经呼之欲出!

20年后的1798年春,法兰西科学院的科学家大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拿着一本尼布尔写的《阿拉伯及附近各地游记》,即兴发表演说,他要求科学家到埃及去像尼布尔那样探秘。他率领远征埃及的军队出征,从而找到了著名的罗塞塔石碑。

尼布尔的游记,也“远程”拉开了埃及象形文字研究的序幕!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平:楔形文字传奇3|波斯文探秘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