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与Z初相识,今年正好是10年,如果可以用3个词语来形容她,我脑海中浮现出:短发、微笑、直爽。这3个词语分别从外表和性格来构成了我所认为的Z。
“那么点事,你哭什么呢?”
2009年,我从镇上到区里读高中。第一次见到Z,最直观的感受是她的声音——“音调偏高”与她齐耳的短发。起初与Z相处还有些不适应,因为她说话太直接了。
我为什么会觉得她说话直接呢?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吃砂锅米线。她问我,“真的有那么好吃吗?”我回答说,“是啊,我最喜欢吃砂锅米线了。”
然后给她尝了一口,她说道,“一点都不好吃,全是鸡精味。”按着一般的习惯,就算不好吃,也会恭维一二。Z却直说不好吃。
后来,我与Z曾短暂的做过同桌。那个时候我因为某件事天天哭泣。班上其他同学都见怪不怪了。她倒时常来安慰我说,“那么点事,你哭个啥啊?”
后来她对我还说过这句话。那时我失恋了,与她大概四五年没见了。我在微博上天天发悲伤的状态,有一天还动不动说“不活了”。
那天晚上,她主动给我电话,她说,“那么点事,你想死个啥!”然后和我一起痛骂前任。我给她说,“我现在又失恋又穷,生活已经过不下去了。”她说,“你差多少钱嘛,我明天给你打过来。”
有人说,在你穷困潦倒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可以立马借钱的人,这才是真朋友。这通电话温暖了我心中整个寒冬。
我曾受过她的“一饭之恩”
对于高中,除了学业增多,这最直接的感受之外,另一个让我感受最大的是,班里走读生约有一半。
突然来到城市,我并不艳羡从小就生活在城市的走读生,而是羡慕他们每天都可以回家,每天都可以从家里带来家人“美味的饭”。
住宿生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食堂的餐食难吃且千篇一律。每每在食堂吃完饭回到教室的时候,仍然能闻到教室里飘荡着的走读生们的饭菜香,令高中时的我羡慕不已。
我已经忘记是什么原因了,又或者是Z关注到我每次吃完饭都回得很早。那天下午,她告诉我请我和她一起吃饭。那是我唯一一次不用跑食堂的经历。我也记得那顿饭吃的是鸡肉,带着满满的“家人的味道”。
自从“一饭之恩”后,我和Z的感情慢慢增加,慢慢了解到我曾羡慕的Z,她也有一些不为认知的故事。但她从不表现出来,掩盖着生活中所有的“痛感”。
“你不知道我小时候过得多惨”?
在旁观者的我曾经看来,Z高一的时候可以搬家,肯定是因为生活富裕才搬家。(毕竟生活在农村的我,从来不知道搬家这一说。)
后来,我才知道。Z那次搬家是因为父亲去世,他们家需要换个房子居住。Z家是初一搬到区里的,我在城市中的种种不适应她都经历过。
她初一在城里读了一学期又转学回去了。那时她刚来,班里隔三差五就要背书,而她总是背不下来。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快要上体育课了,班里面同学说要穿运动裤。她问其他同学,“运动裤是什么?”
因为对城市种种不适应,她就回到镇上,独自和二姨住了一学期。住在二姨家的时候,Z没有自己的房间,只能睡客厅的沙发,就这样睡了一整个学期。她说,“你不知道我二姨有多抠?”“我二姨小时候竟然喜欢藏洗发水,不给我们用。”Z说当时二姨带她和二姨带两个儿子在镇上读书。
如果是其它人听到Z用“抠”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个人,肯定觉得这是贬义。在Z那里,“抠”只是中性词而已。Z说二姨也蛮辛苦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对自己的儿子与侄女这么“抠”呢?
长期寄居在二姨家,实在是有诸多不便。后来她再次回到了区里,和妈妈、弟弟一起居住。然后我们在高一的时候,成为同班同学。
如今Z养了只猫,名叫汤圆
大学的时候,其实我见过Z一面。那个时候,我去主城有事,在她宿舍借居一晚。后来一直说再见,没想到再见已是3年后。
去年寒假我们高中玩得比较好的几人,一起约饭。我总感觉时间在变,Z却一直没有变。她成为《小王子》书中所写描述的那样,永远存有童心的人。
Z现在在某个学校做财务,她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说话很率直,如果她真讨厌一个人,她从不会在言语中遮遮掩掩。她将嫉恶如仇当作生活的准则,该吐槽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时候,从来不违心。办坏了事,也只是说“要着了!”也不会像我一样反复纠缠的忧郁。
Z养了一只名叫汤圆的猫,还给汤圆专门养了只仓鼠给它玩。我问她,“仓鼠每天过得好惨,一直被猫耍。”Z回答我说,“汤圆不会玩死它的,它还可以偷汤圆的食物吃。”
其实Z说得话在其他人看来,并不幽默。Z的幽默是由她本身的快乐造就,她的话语总会让人感受到她浑身上下溢出的快乐。正是如此,造就她的幽默。
我总会关注什么自以为的宏大命题——“残忍”、“痛苦”、“生活不公”。但Z活出了生命的本然状态——以现实的快乐为追寻,实时表达生活的不满,但从不过度忧伤。
是的,在我记忆里,从未见过Z哭过。无论她的生活或好或坏,她总是无所畏惧的向前。对Z的慢慢了解,我一步步发现我性格中的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可以咒骂与吐槽,但没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将自己的痛苦放大,适可而止的倾诉,然后重新向前。这是Z教会我的宝贵品质。
在此文最终,感谢Z,谢谢你愿意和我一起“吐槽”生活,谢谢你没有放弃我这个负能量满满的朋友,谢谢你成为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