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避到探究——性与性教育

当我们谈论“性”的时候,常常需要在科学和文化这两个维度间切换,而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也是如此,他从科学和文化这两个维度谈论了性的诸多方面,包括:性变态、儿童的性冲动和青春期的男女之性。在后续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又增加了:性与爱情、性与道德和精神病这两篇,从相对个体的视角进阶到了相对宏观的文化视角,也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到了应用层面。

《性学三论》初版于1905年,在近二十年的增改之后,1924年其最后一版定稿。而1924年距今也近百年了,这百年来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性学,从科学层面而言都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如果仅仅想从本书中学习知识,恐怕《性学三论》并不是最佳选择。近百年后的我们,读《性学三论》,必须将它放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进行阅读和思考,如此才能领略弗洛伊德撰写此书时所显现的风采——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智慧,而他的不少观点和理念即使放在当今(2018年),也依然走在了绝大多数人的前面。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2465429.html?dist=jd

1905年,就中国而言,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当时的中国社会依然以“三寸金莲”为美;就世界而言,性生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威廉·豪威尔·马斯特斯(William Howell Masters,1915—2011)尚未出生,1966年,其第一本著作《人类的性反应》(Human Sexual Response)出版,1979年,其另一本饱受争议的书《透视同性恋》(Homosexuality in Perspective)出版。

2018年,以同性恋为例,科学上对同性恋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在行为遗传学领域,一项基于瑞典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对于男同性恋,先天影响为34%—39%,非共享环境(包括子宫环境、母体免疫和社会性的同辈影响等)影响为61%—66%,共享环境(主要指家庭)影响为0。也就是说,同性恋(尤其是男同)的性取向主要由先天遗传和子宫环境这两项生物性因素来决定,后天环境的影响有限。这点和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的观点一致:“它是先天体质和后天偶发因素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科学上已经取得了不少共识,但人类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依然相对落后,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不仅是同性恋,所有关乎“性”的议题,例如性暴力犯罪、生育、两性差异和性教育等,都面临着文化和观念远远落后于科学进展的遗憾境地。究其根本,是我们看待性的视角依然被困于因“性”而起的羞耻情绪,而这样的局限,不仅在影响着我们这代成年人,也在通过代际传递束缚着下一代的发展——对“性”的无知和避讳不仅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发展,也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埋下很多可能引发伤害的地雷,例如儿童在无知之中遭遇性侵等。

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通过教育来避免的,我们迫切需要更健康、更现代、更科学、更包容、更多元化的性教育,这是我们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重新认真审视,并从宏观(整个社会)、中观(社区和学校)和微观(家庭和个体)各个层面做出切实的应对举措。

性教育是个人自我认识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接触更多的信息来建设这一基础。

然而,看起来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其实真理更加难求。因为,知识和理论在那里,谬误和偏见也在那里,而读者会选择哪个来深入学习,依赖的是背后所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是关乎观察和思考的方法论。就关于性教育的学习方法论而言,弗洛伊德在其《性学三论》中有三点最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性”这个很容易因为本能就走偏的议题上。

第一点,从盲从到独立。

无论哪个时代,关于“性”和“性教育”所要涉及的范围和不同群体所持的观点,总是众说纷纭、乱象横生,越是隐蔽不开放的领域,这种现象越是严重。弗洛伊德所处的年代也是如此,例如对性变态群体的偏见,但弗洛伊德没有选择盲从,他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深度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观点。关于“性教育”,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就可以获取最新最科学的信息,再加上深度思考,便可以离“性教育”的真理更加近一些。

第二点,从评价到探究。

“性”总是和道德品性紧密相连,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探究“性”的时候,常常评价先行于客观了解,例如对孩童的自慰行为,是批判压制还是探究引导,这是一个重要且关键的分岔口。在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有关性的知识和行为,比评价更重要的是探究,因为“性”不仅关乎与“性”相关的道德,还关乎一个人的好奇心、一个人对本能的应对方式、一个人对关系的认识之初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孩童去探究“性”,我们便能引导孩童探究更广阔的世界。

第三点,从现象到本质。

在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当所有人都将处女与贞洁画等号的时候,他却透过表面现象去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成因,并且从生理、心理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难能可贵。在性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想法、行为和变化,我们也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成因。例如,当孩童玩弄自己或异性的性器官的时候,他们究竟为何及如何产生了这一行为?之后又该如何基于社会规则去正确引导?对于这些问题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他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对不是以研究为目的的读者而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好奇心、探究世界,更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希望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性学三论》的过程中,秉持开放性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按以上“独立、探究和本质”这三点要求去学习、吸收并转化书中的知识和观点,在实际生活中为自己所用,由“性”的探索向自我发展进阶,从“性”的科学向“性”的文明进阶。

王尔德说过:“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

关于“性”,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祝大家开卷有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回避到探究——性与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