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子落
我们看书评、社科类书籍的时候,常常看见“历史局限性”这个高频词。如果没记错的话,高中历史书上也常有提及,但究竟什么是历史局限性?怎么利用历史局限性的思维分析问题?作为现代社会人,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局限性的影响?
历史局限性是人所受局限的一种。指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中存在不足,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社会历史条件束缚。我们每一个人打出生以来,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都有局限,有局限的社会历史条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局限性,而人类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历史条件。
当今人们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忽视了历史局限性,从而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空中楼阁”。
最近的例子在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由于来势汹汹,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几近空白,从而在一开始,武汉就贻误了控制病情的大好时机。所以出现“可防可控”“有限人传人”“SARS病毒卷土重来”等错误认知。
钟南山院士在某次新闻发布会时说过:
对这个疾病的认知有个过程。
曾光院士也说过:
有的病存在了几十年也不一定完全搞清楚了。我们发现这个病,我们对它的认识,我用一句话来说,日日更新。我们从参加专家组以后,昨天的认识和前天认识不一样,今天的认识和昨天的认识不一样,这是传染病早期的特点,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里并非要为疫情前期武汉官员的不作为开脱,而是指出作为前所未见的病毒,人类对它的认知有局限性,同时,由于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局限,才出现了李文亮等8位医生收到训诫书的事件。后来人如果以当今的视线去苛求所有抗疫前期的工作人员,不免过于严苛。
人的认知边界就是人在自身时代的局限。即便在认知边界中,每每往前跨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代价可能是时间,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生命。
同时,人的局限性也存在程度的差别。不同时代的人所被局限的范围不一致,即便是同一时代,不同人的人也被不同环境以及认知局限着。打破局限性所要迈出的一小步,都有着比较大的意义。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否恰当地理解“历史局限性”,合理地运用人的历史局限性分析方法,决定了思考的深度。
邵勤先生曾说过 :
任何事情一旦归之于局限,便可以打句号了。
还是以抗疫为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340万例。为什么在中国为世界争取了近2个月的时间,西方的抗疫形势一团糟?为什么俄罗斯一开始防住了我国的病例输入,却被西方国家的输入反噬了?有中国的抗疫经验在前,为什么西方国家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就不能单单一句“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所能掩盖的。
就好比你考试没考好,你不能只怪题太难,怪天气不好,怪笔是黑色的不是蓝色的一样。
我们应该明白,历史局限性不是一口大锅,不能什么都往里塞,把所有问题都归在局限性身上,难免浅尝辄止,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又怎能谈得上“谈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呢?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但人人不是千人一面的。人的性格,情绪,脾气等等千差万别。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武德 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
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不然,怎么会有“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一说呢?
说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也只能完成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事。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局限性对自己的影响呢?
降低局限性的影响,无非就是降低自身人的局限性,降低历史环境的局限,显然后者不是身为个体的人,所可以主导的。对于个人而言,努力降低自身的局限性才是王道。
实践。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人靠双手改造世界,人的认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本身也有极限,人的成长就建立在不断对实践反思总结,然后完成超越。
学习。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感叹世界之大也好,沉迷微型世界也罢,扩大意识认知,“见多”才能“识广”。
不过反正最后都逃不出局限性的“天网恢恢”,后人谈及的时候,无非一句话: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读书写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