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科学二阶段)

我觉得自己需要改变一下学习策略,让节奏慢下来,不要那么“急功近利”。

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

一是享受学习的乐趣。经常被安安爸爸怼:你学这些到底有啥用?还不如专研一下专业知识接案子赚钱呢……我想了好久,只有一个解释:了解未知的世界让我开心呀,这是做任何其他事情都给不了我的愉悦体验。

二是课前课后的阅读与思考。多了解一些科学与数学的背景知识,多掌握一些常识,有了更多的储备,课堂上才能有更多的触发。喜欢打游戏的人都知道,一对一较量最原始效率最低,只有找到更多的点,并将其关联起来,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触发引起链式反应,释放出最多的能量。

三是增加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为了忽悠安安学习,曾经给安安解释“聪明”这个词:聪明就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去表达,用心去感受与体会,并且日日月月的坚持下去,你就会变成一个聪明的宝宝咯。这几天突然发现,汉字里面的“聪明”没有提到手,竟然不包括动手去做。也难怪,孟子他老人家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动口 ,小人才动手呢。人类的学习是多方面协作的结果,包括“聪明”这次词所提到的这些,但亲自动手去做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形成的感受更加直观与深刻。最近读《科学的旅程》,发现中西方根本就是两套相悖的思维系统。虽然科学最初的表现形式都是巫术,但希腊科学家早在几千年前就走上了实验证实这条路。贸易,航海,冒险,甚至继承制度的建立,所有的这些想结合产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差异。《现实社会的建构—知识社会学》一书中也提到,一人以上就能形成社会并产生各种制度化的行为,单个的人类与动物无异。


来看看第二阶段的最后一课,在不看笔记的前提下我还能记得啥?

物质(matter),混合物(mixture),纯净物(substance),化合物(chemical),单质(simple substance)。搞清楚了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化合物因为化学键的存在而存在,化学键又因为元素最外层电子的分分合合而存在,化学键让其变得稳定。但如果对化学键施加了外力,比如改变其浓度、温度、速度等,又会形成另外的组合,这个时候,化学反应就发生了。

同样的元素构成,因为结构的不同,形成从外形到硬度、性质等完全不同的物质,比如石墨和金刚石。前者只能成为铅笔芯供人们书写,后者则成为稀有的、质地坚硬的、昂贵的钻石,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金刚石的化学结构是立体的,大家手拉手,好朋友;石墨是一层一层排列的,很容易被破坏,而且总有一个电子落单,然后就到处乱窜,这也是石墨可以导电的原因。

说到导电,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实验。将两支铅笔放入水中,一支接上负极,一支接上正极,通电之后,会在笔芯上形成很多气泡。接负极的笔芯上气泡多一些,产生的是氢气;正极是氧气,因为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书本告诉我们,电子从正极出发,通过导电的水进入负极,形成一个闭路循环。事实上,电子是从负极出发的,通过导电的笔芯(石墨),将水分离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抓电子丢电子,形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这样说肯定不够严谨,甚至是错的)。

庞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水的电解实验是想说明,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氢氧原子可以共价成分子,反过来也可以被更高的能量拆开,还原成氢气和氧气(转自庞老师)。

我以为这个实验是给我们展示水的导电性质……

疑问越来越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课(科学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