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正史文件里去了解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带来的农民破产潮,会很难收集到资料。因为当时的各地官方根本没空去关心这个问题,也就很少会记录。就算有些地方财政报表记录了加给农民的苛捐杂税和土地换手的记录,我们现代普通人也很难得到。

但是有一个人,用自己的笔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底层农民的生活变迁,为我们了解辛亥革命给广大农民带来的伤害,提供了材料,此人就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开始写现代体白话文小说的时候是1918年,他正好经历了中国从甲午战败(1894)到民国成立(1912)的这一段大时代。

他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多以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做背景,这就为我们现代人从侧面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生活的变迁,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他在《呐喊》中有一篇第一人称的小小说《故乡》,里面说到他认识闰土的时候,只有十来岁,也就是大约在甲午战争前后。后来出去,二十年后回来,大约是一九一几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方兴未艾。

小说里这时候的中国农民代表――闰土先生混得可就比他爹差多了。闰土小时候认识主人公时,无忧无虑、面色红润,脖子上还带着他爹给他的祝福,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整天在西瓜地里追猹子、捕麻雀。

二十年后重逢,闰土的第五个儿子可就没这么好命了,打小得帮着爹干活,不能去玩耍了。比起他爹小时候来,黄瘦些,银项圈也没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这类描述那个大时代的文章,除了鲁迅写的,应该还有很多。但我才疏学浅,也没去仔细研究,暂且只能先拿鲁迅的文字说明一下问题。要知道,闰土还是中国农业富庶地区江浙一带的农民,比起其他土地贫瘠地区的农民来,他的日子还算是好的。

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就算再愚蠢,也知道与其得罪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还不如得罪少数的资产阶级。因此,他在填补自己亏空的时候,还没怎么对农民下手。可惜,他没想到,就他自己剩下的那点统治力,连属于少数的资产阶级,他也得罪不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