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INS主页引发的迷思

也是没想到我一个美妆非达人会写一个关于彩妆的文章。

事情起源于前阵子刷Instagram,信息流里总是刷出一系列很好看的静物拍摄照片,点赞了好几回后,才意识到原来是香奈儿的美妆广告。 



头一回被这种带生活化的摄影方式呈现美妆产品的广告吸引,我顺利地上钩点开了香奈儿的Instagram主页,首页简介便是不知道何时修改的“create yourself”,暗暗对这个强调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slogan啧啧赞叹起来,再细细地从首页往下翻。不翻得已,一翻又是令人上瘾。

新出的眼妆照实在太美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奇怪 - 为什么我感兴趣的妆面都是这些看起来好像是在国内不适合平时出门使用的?

我来英国之前,也是这样想的,总以为这类比较跳脱的妆面只存在于时尚秀场以及时装周上的时髦人士。刚好我念的是艺术院校,不少比较天马行空的同学喜爱为自己的外表做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校园内除了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奇装异服,还有非常大胆的试验性妆面。看得多了便习惯了这些惊喜,但也导致了现在走出大街上看到各种“伪素颜”和“欧美网红妆”,总有些审美疲劳,对标准化的“美”丧失了称赞的力气。

这里也给个不是很准确的定义,我指的标准化的“美”,大概可以参考B站上最热门的日常妆容教程。先申明,这里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自己出门化妆也喜欢化常规的,符合大众对女性期待的审美标准的妆容,毕竟教程多,学起来容易,最快只需10分钟就能完妆出门见人。当然前面已经说了我在化妆上技艺不精,加上我实在很懒,所以如果和很熟的朋友私下会面,我是鲜少化妆的。


有一回在学校看到同学化了这个妆容,回了好几次头。这个桃红色眼影很美。


当然我这个坏习惯也被朋友吐槽过几次“不够精致”,但化妆这件事,我觉得不应该被套上“因为你是女性,需要时刻保持美”的桎梏,特别是这个句子中对“美”的定义,不乏带有刻板的“女性化”(feminity)意味。现在大众广告都遵循消费者的诉求打造了各种“女为悦己者容”的营销方向,而我作为一个被品牌追逐和服务的消费者,看到品牌和美妆博主推出的美妆教程,总生疑思:这些妆容形色各异,看似不同,可总觉得是按照提高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吸引力为目的而打造,从男性视角看待女性,带有物化女性的偏颇,有悖于“女为悦己者容”的出发点。

的确,大地色眼影,姨妈色口红,黑色纤长睫毛等等用在脸上是美的,但大家不妨想想:抹天蓝色眼影,女性难道就不美了吗?涂纯紫色口红,女性难道就不美了吗?刷黄色眼睫毛,女性难道就不美了吗?染红色眉毛,女性难道就不美了吗?

要我回答这些问题,答案很明显 - “不”!因为你本来就很美,化妆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如何运用,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上。


图片来源于3ina官网。我尤其喜欢最后一张的眼妆,颇有“踏着一片蓝色星空观赏世界”的诗意。


化妆是有一个有无限可能,表现自我的绝佳途径 - Create Yourself,不一定要遵循于安全的千篇一律。上图所示是Ins的一个新晋彩妆品牌 3ina,是我认为在“Create Yourself”上,比香奈儿做得更透彻的。产品不评价,因为没用过,但看定价 5磅~10磅一个单品,针对的群体应该是95后和00后。我十分欣赏品牌展示的妆容照 - 大胆无畏,同时模特呈现的自信、勇于表达自我的态度,都很契合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

另外,这种类型的彩妆品牌可不是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早于60年代,你我熟稔的彩妆品牌如Maybelline, Revlon,Max Factor早已开始了在眼上画彩的试验。而鲜为人知的翘楚,创立于伦敦的 Biba ,曾带领了当时伦敦街头的彩妆潮流。这个品牌靠做时尚类的邮递业务发家,于1973年在伦敦肯辛顿街上开设了带有老式好莱坞风情和装饰派艺术(Art Deco)的百货商店,名人如滚石乐队主唱Mick Jagger,超模Twiggy,“摇滚变色龙”David Bowie也常来光顾,盛极一时,连Vogue主编Anna Wintour也曾在此打扮成“Biba Girl”做销售。


找到了1975年的几期英国版Vogue的颇有“Biba Girl”影响的封面,不难看出当年的美妆潮流十分大胆。


除此以外,国内可能少被使用的黑色唇膏,在70年代也开始被热爱朋克的人士所接受,同时嬉皮士,新浪漫主义者,华丽摇滚乐手也使用这类深色系口红 - “Manstick”这个词也因应而生,这个被称为男士口红的美妆产品也常见于重金属乐队的表演中(Vogue Australia, 2014)。我在之前的文章 Burberry找了谁设计的新logo? 里讲到英伦音乐历史时,有引用到一篇The Cut介绍80年代伦敦街头夜场寻乐人士的穿着打扮的文章,其中能看到不少涂抹着各式口红和穿着出格的男士,不知道大家可还记得?


当年的男士在表达自我上也是创意十足,须眉不让巾帼。
Lou Reed,摇滚乐队 Velvet Underground曾经的主唱,1974年推出的首张现场专辑《摇滚乐动物》便是以黑色口红形象作为封面。化妆,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


美妆与时尚很相似,总是历史潮流的不断轮回,曾经的流行总在过了几十年后再次变化重回消费者的眼前。

我总觉得生于95年后的我们, 真是处于一个极好的时代。虽说中国还不及西方基于商业社会的高度发展对个人主义达到十分尊重的程度,但是社会也在变得更加宽容,曾经不太能在大众媒体上看到的关于“男性化妆是‘娘’吗”,“女性抽烟纹身便是坏女孩?”等等之类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话题,现在也能被接受和尊重,与公众进行讨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被当做禁忌话题,提出话题的人可能还会被当成异端受到莫名的指责或歧视。

当然,刻板印象在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只是我觉得社会在变得更加多元化的同时,化妆作为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表达自我的途径,并不需要局限在红唇与平眉的固定化表达之中。

别忘了,你本来就很美。 




Reference:

Vogue Australia(2014) A brief history of iconic lipstick shades.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奈儿INS主页引发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