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飞龙在天(论功行赏)40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论功行赏,分封功臣。
封赏的主要依据就是军功,考虑到张良不曾有明显的战功,因为他从未亲自上过战场,但是张良在幕后出谋划策,其功劳却是巨大的。可以说,刘邦之所以有天下,张良功不可没。如今封赏功臣,在刘邦心里,张良有首建之功。
朝会上,刘邦意气风发地对群臣说:“运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之功。张良你自己从齐国挑选三万户作为封邑吧。”
万户侯是多少文臣武将梦寐以求的理想,更何况是在齐地自选食邑三万户,这是多大的恩宠和荣耀啊!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如此好事,张良却婉言拒绝。
张良拜谢道:“韩国破灭后,臣弟死不厚葬,散尽千金,为韩报仇。臣雇佣力士,埋伏于博浪沙中刺杀秦始皇,不幸误中始皇副车。始皇震恐,大索天下,臣从此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您。好在陛下不厌弃,留臣在身边,臣已感到非常荣幸了。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计谋经常成功,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请陛下收回成命!”
留县是张良与刘邦相遇的地方,也是刘邦起兵的地方,张良主动要求去留县,一则表明了自己没有野心;二则表明了对刘邦知遇之恩的感激。自古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张良此举用意深远。
刘邦爽快地答应了张良的要求,封他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作为第一批次受封功臣。
刘邦已经封赏功臣二十多人,剩下的人日夜争功不休,不能决定高下,未能及时进行封赏。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他好奇道:“这些人在争论些什么呢?”
此时恰巧留侯张良陪同在他身边,回答道:“陛下,您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谋反啊。”
刘邦大惊:“天下已定,为什么要谋反?”
留侯说:“陛下以布衣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而您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平日所亲近宠幸的老战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的仇敌。如今计功行赏,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这些人担心陛下不能封自己,而又害怕陛下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
刘邦道:“为之奈何?”
张良问:“陛下平生憎恨,又是群臣所共晓的人,谁最突出?”
刘邦答道:“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但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
张良进谏道:“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群臣坚信自己会受封,不会被诛杀,自然就不会谋反了。”
不久皇帝刘邦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同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诸将功劳。
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群臣争功,几个月来,功劳的大小没能定下来。在高祖心里,萧何留守关中,居功至伟,封他为酂(cuo二声)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利兵,出生入死,亲临战场,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也有十多回,攻城掠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丞相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耍耍笔杆子,动动嘴皮子罢了,没参加战斗,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这是何也?”
刘邦说道:“诸位懂得打猎吗?”
群臣回答:“懂得打猎。”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
群臣:“知道。”
刘邦:“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示野兽所在的却是猎人,你们之所以能捕捉到猎物,全靠猎人对猎物踪迹的了如指掌。
尔等功狗也!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人也。
功狗和功人能相提并论吗?
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个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创业维艰艰的情况下,这种誓死跟随,不离不弃,赤胆忠心,你们能比吗?”
众人听皇上说的有理有据,发人肺腑,怕他龙颜大怒,也就不敢再言语了。
之后,列侯均已受到封赏,待到向刘邦进言评定位次时,群臣说道:“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多处创伤,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刘邦已经委屈了诸将们,较多地赏封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反驳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首位。
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各位大臣的主张欠妥。曹参虽然转战各处、战功第一,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大王您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都有好几次。此时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而是丞相主动做的。
关中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时刻,雪中送碳,救大王于危难。如果此时,萧何独立关中,关中非陛下有也。
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
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
如今即便没有上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呢?汉室得到了这些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但是如果没有萧何,陛下恐怕早亡了。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武将易得,治世贤臣难求。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
刘邦大悦,说:“好。”
随即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刘邦说:“我听说推荐贤才要受上等的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鄂君的表彰就更加显赫了。”于是根据鄂君原来受封的关内侯食邑,加封他为安平侯。
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后又加封萧何两千户,因为刘邦过去到咸阳服役时,萧何多送给自己二百钱的缘故。
分封完毕后,刘邦宴请文臣武将,乘着酒兴,说道:“列侯和诸将,你们不要瞒我,都要说实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为何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为何呢?”
刘邦之所以这样问,一来他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二来也想看看群臣心里是怎么想的。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是刘邦长期养成的一个习惯。他知道任何人不会无缘无故成功,成功的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原因。
这时他环视群臣,王陵站出来回答道:“陛下慢而辱人;项羽仁而爱人。可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有功劳的人,跟天下人同利。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坦然道:“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粮道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世人杰,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但却不信用,这就是项羽被我擒获的原因。”
群臣听完后,心里拜服。得人才者,得天下。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事业的成功都得力于人才的合理运用。试想后世刘备如果不得诸葛亮,会三分天下有其一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刘邦继续道:“诸位记得鸿门宴否?鸿门宴上,项羽要是换作别人,我早死了。项羽在九泉之下,应该后悔了吧!我的帝位,真可以说是上天所授。”说完哈哈大笑……
酒席继续热热闹闹的进行,群臣觥筹交错,交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