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技术教育和资本主义工业化----1978年《社会科学战线》

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区别

技术人员需要一定的教育基础,并且其成长主要靠个人的摸索和经验的累积;熟练工人主要靠只是的传授。

技术人员的流动

技术人员的流动类似于阿里员工去小公司做高管,他们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本身所干的技术工作,二十在于他们对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传授。

如何实现反超

通过走头部资本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要实现快速增长必须站在其基础上,用更快的方式,例如大力发展教育,主要依靠国外技术力量来传授先进技术。

轻视教育导致英国经济被美国和德国超越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起作用的结果,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受旧的固定资本束缚,可以广泛利用新的科技成果。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1.提供一支有思想的队伍,能够取得科研突破;2.提供一支可以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队伍;3.提供一支适应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队伍,不至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4.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准备条件,并且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高端人才;5.使得社会上积累起来的知识以及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

经济增长的源泉

1.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2,资本投入量的增加;3.教育的高素养人才的增加。前两项的增加都是有限的,唯有第三项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

一国经济越是发达,对技术力量的需求越是迫切

发达到一定程度,教育对技术力量所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

这是由于现有专业人员脱离了最新的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马上会落后于时代,成为掌握落后技术的“多余的人”,类似于老程序员被新程序员替代。
失业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职位空缺导致资本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力量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以上反思

1.我国工业化发展较晚,有大量经验可供学习,积极兴办基础教育;2.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是非常必要的;3.学徒制必须转变成学校教育;4.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技术队伍的形成以及壮大。即使聘请国外专家和技术工人,也应该在其传帮带作用下迅速培养其本国的技术力量。

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1979年《世界经济》

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方式是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

必须先通过轻资本的劳动密集型发展经济,有一定积累之后才能逐渐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经济。

劳动密集型经济的作用

作用有三:1.投资较小,减小较快;2.同等资本投入下,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3.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先进工业国工业化的区别

1.由于技术不断,发展中国家有先进技术可以引进采用;2.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发展中国家可以大量利用外资弥补国内积累不足;3.先进国的工业化初期主要依靠私人资本家,收效较慢,发展中国家有政府介入扶植,发展较快;4.由于生产力增长,各国之间商品竞争大大加剧;5.由于长期的掠夺和统治,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品的附庸地位,迫切需要改变。

为何不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

经济密集型企业存在的问题:1.存在“经济规模”的问题,经济密集型企业只有在一定规模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优越性;2.经济密集型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依赖于其他有关企业和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例如现在常说的“完整产业链”;3.资本密集型仍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平,仍然会落后于发达国家。
所以发展中国家如果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结果就是无法达到发展预期,加上无法消化社会上的大量待业人口。

只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弊端

主要原料和资本设备依赖进口,经济是非常脆弱的,并且资本主义世界的持续通胀将会带来不利影响。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项目没有足够的议价空间,处于被剥削和勒索的条件下。若只着重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将无法摆脱经济依附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1.增加积累;2.增加外汇收入;3.扩大就业;4.填补国民经济中的部门与产品的空白;5.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工资水平。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并行的做法在我国是否可行

从理论上来说两种经济并行对经济的短期发展以及长期发展都是有利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通胀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如何合理的配置劳动力,如何平衡劳动力来匹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如何防止私人资本畸形过快的成长,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下是难以解决的。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可能可以通过外贸外汇政策,防止或减轻世界性通胀对国内的影响,可能可以通过有计划的因地制宜的发展不同资本密集程度的企业来配置于不同地区来分配劳动力以及私人资本,以此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980年《北京大学学报》

教育是培养一国技术力量的主要途径

见前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前一篇文章考察的是经济增长本身,此文考察的是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过程中的就业,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财政平衡的问题

教育与社会就业

在一定人口增长率条件下,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随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必然导致不同部门或行业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或者劳动力过剩,这就是结构性的社会就业问题。主要看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否适应。一般来说,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不可能恰好相符,不同水平和工种的劳动力往往不能替代,这就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失业与职位空缺之间的无法解决的矛盾。然而发展教育事业可以使劳动力的结构适应经济结构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采用。然而提高与普及是并重的,与其让青年人在无技术无知识的情况下待业,不如发展中等技术与职业教育,让他们多学习一些知识与技能,一方面减少待业人数,一方面提高文化技术水平。

国际收支

随着经济发展,在国际收支问题上面临以下问题:1,随着经济增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依靠低工资水平进入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将会减小;2.随着经济发展,国内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大,然而继续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将会影响国内经济发展;3.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率一般较小,受制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
然而除以上问题以外,即便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依然享有劳动密集型经济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
劳动密集小经济发展从一开始是必要的,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应当有所改变。应当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所谓经济密集型就是指从劳动力质量和技术创新角度着眼的技术创新类型、产品部门与产品的一种经济。如果我国输出的工业品不再是一般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而是体现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特色,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高质量的制成品,那么我国出口的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长期优势。实际上这不仅是以劳动力数量上的优势,还是质量上的优势。

收入分配

一般有两种收入分配方式:1.完全根据劳动者劳动数量和质量给与报酬;2国家对收入采取一定调解措施,对高收入者收入增加限制或者扣除,更多的照顾低收入者。
这两种收入分配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给与报酬,其阶级实质又决定了它不可能按合理的方式调节各阶级的收入。
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的协调,与意识形态有关,那么教育事业在协调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可以提高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水平。第二,劳动力缺乏流动性是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加收入,通过教育,可以使低收入者能在需要的时候变更工作岗位,发挥力量和才智,减少社会效率的损失。第三,一般来讲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水平还会影响他们下一代,发展教育能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升学率,增加他们未来取得更多收入的能力,避免社会经济效率受到损失。第四,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不能依赖于低收入者本身或者其家庭的努力,劳动质量的提高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发展教育可以看做对未来经济的投资。

财政平衡

先假设两个条件:1.财政拨款是当前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唯一经费来源;2.假定财政收入是既定的,无法压缩其他财政开支。
从长期来看,增加教育投资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还有利于维持财政平衡,增加教育经费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教育投资的性质应当看做生产性投资;
2.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其周期很长,但其收获时对国民经济的好处也是巨大的;
3.教育作为一项生产性投资,它的受益者是全社会。
再者回来看两个假设条件,对于1,可以通过社会集资,允许社会办学,群众办学,甚至个人办学,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对于2,可以提高生产部门的投资经济效果,提高资金周转率来减少财政投资。而通过教育加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恰恰是提高投资经济效果的有效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