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外看围城

1

第二次读了《围城》,很佩服作者对于中国社会人情世故和中国人心理的把握,又悲哀地发现,跳出了婚姻的围城,自己却被职业、学问、朋友无数座城所包围,仍然免不了受苦。

所谓围城,在我看来,说的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人的某种处境,困在此处与彼方之间挣扎,永远不得满足。很有点类似于加缪笔下西西弗斯陷阱的意思。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证法啦。单身是存在的一种状态,婚姻是另一种状态。一个人走入了婚姻,要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忽然之间,原来好的要死要活的那个人站在了你的对立面。处理好了,两条腿走路。处理不好,转而恨得要死要活。

说起来这回事简直荒谬到让人可乐。

2

《围城》这书好在刻画人物确实非常典型,方鸿渐身上的毛病在许多中国男人身上都有。比如说,和老婆一吵架就想离家出走。也只有看到他在被骂“懦夫”的时候,我才能意识到自己曾经也那样懦弱过。

方鸿渐更要命的毛病是不能自立,明明有手有脚,却总想着要依赖别人。起初依赖岳丈,随后依赖情敌赵辛楣,最后是老婆。没老婆居然连饭都吃不上。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心态。

设想,一个人出生在民国时期一个大乡绅家庭,这个起点可以说已经跑赢了95%的同龄人了。又撞上大运,得到资助出洋留学。按道理说,这无疑是人生赢家了。

可实际上呢,方鸿渐不学无术,自始至终靠着一具好皮囊和几许小聪明在混日子。留洋经历让他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可是没下过苦功夫,反而成了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于是不得不以一副玩世不恭的面孔来混,混到了最后职业和家庭双双崩盘。谁能想到他一手好牌能打成这样……

3

其实方鸿渐的失败也就是学识脱离实际的失败。

学不能够致用,于是,一个读书人只能靠着别人施舍过日子,反而不如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

读书,尤其是读文科,掌握了一些知识,有了一些领悟,可是如果学问不能和现实打通,那是惨透了的。

正像鲁迅劝自己娃说的那样: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一个半吊子的方鸿渐,其实很可以为后人戒。而现实中,不晓得有几多千千万万的方鸿渐正在当下挣扎纠结着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城外看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