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苏格拉底做家教还是请孔子做家教?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等。

如果有一天,可以请苏格拉底或孔子做你家“小主“的家教,你想过没有,请哪个?为什么?

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用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与孔子的语录就能很明白直观的看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性、知识的堆积 

相对而言,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最后的结论竟然是“美是难的”。不过讨论并没有白费,虽然还不知道美是什么,但毕竟知道了美“不是什么”,思维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这正是苏格拉底真正想要达到的。

苏格拉底在对话中,虽然执着于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找到一个事物的“定义”,但他也知道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自己心中预先并无定数,唯有依靠自己的理性和“辩证法”去不断地有所发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他是如何由故而“知”新的,他的“思”的思路究竟如何,却从来不曾交待。

孔子的对话看重的只是结论,而不重视反复的辩难,一般是一问一答为一小节,少有两个以上来回的,即使有,也不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更不是贯穿一条思路。

 知识的力量,是要唤醒去往不同方向的思维 

苏格拉底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学生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环环相扣,永无终止。

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

而孔子更多的是以布道的形式宣告某种规则,以终审法官的口吻来公布某个结论,而没有呈现思辨的过程,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留给后人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只是留下了可供后人反复背诵的格言警句。

 请你帮孩子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因斯坦

至今我们仍未能超越孔子留下的教育方式,就像很多父母,总是害怕不能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总感觉如果孩子没有记住与背诵出一些什么东西,没有拿到几张证书,那么教育就是空白的。

苏格拉底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他而建立起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孔子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仰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

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把文本引导到学生的生命里去。

真正的思想智慧常常不是有形的结果,而是无形的过程;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问题意识的探索能力;不是文字上面的那部分,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灵动的思绪。

说到这里,你想明白了吗?

请你帮助孩子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苏格拉底做家教还是请孔子做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