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看了31部电影,给你推荐这几部

寒假无聊,最享受的事是睡觉,其次就是看电影。

假期一共看了29部,有老的有新的有院线的,文艺片商业片各半,其中有5部是科恩兄弟的作品。

写个小总结,顺便推荐几部29部里我觉得不错的。

《男孩与世界》

《男孩与世界》是一部动画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为寻找外出打工的父亲离家出走,路途中的见闻。动画电影这东西

极简风格,很多画面背景都是白的,两条竖线就是眼睛。下面这张图,完全是小时候简笔画的构图风格,视角的一部分在地下,人物在画面的中下部,不仅简约,而且童真。

除了画风,影片还反应了巴西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尴尬处境。棉花工人、织布工人被机器取代,巴西生产的布匹远渡重洋加工后再卖回给巴西人。

当然,这不只是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男孩认识世界的过程。简单的笔触就像男孩的内心,对复杂的世界充满疑问。

《审判》

62年的老片儿,改编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

卡夫卡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山上怪诞的云雾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驻足远观。

之前读卡夫卡的《城堡》时,就觉得他的小说太应该被拍成电影了,但又怕电影毁了他的小说。

这部《审判》堪称完美。

虽然没读过原著,但卡夫卡式的荒诞感无处不在。

影片一开始,旁白先讲了一个与主体情节不相干的小故事:一名男子试图进入法律的大门,却被门卫挡在在门口不许进入。男子用尽口舌甚至贿赂门卫始终无法进入。直到即将老死在法律门前,门卫说法律之门其实只是为该男子所开,但是现在他要关闭了。

这是典型的卡夫卡式情节。

之后开始进入主题故事。

主人公K一觉醒来,发现几个警卫正在自己的房子里,要把自己带走。说是K犯了很大的错误,但当问到他犯了什么错误,没人能说得清。

他开始和无数被判有罪的人等待最后的审判,他们当中有些人一辈子一直在等待审判。

K从一开始反叛,天不怕地不怕,到最后发狂,被处决。

什么是审判?我们犯了什么错?这是个卡夫卡式的迷。

《老无所依》

《老无所依》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商业片。

国内商业片的现状是,能讲好一个故事,就算好电影了。科恩兄弟这部《老无所依》不仅讲好了故事,还把细节做的让人叹为观止,看完之后又让你感觉他们不止讲了一个故事,还让你感受到了点什么,奥斯卡不是吹的。

故事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追杀一个越战老兵,两人不断的侦查、反侦察。

就不多剧透了,毕竟是讲故事的片儿,说多了就没意思了。

就说一个细节感受一下。影片最后,杀人狂去找一个可杀可不杀的人,导演没有直接表现杀人或者不杀人,而是让杀人狂从房子里走出来之后看了一眼鞋底。

杀人狂检查是不是踩到了血迹,暗示他又添了一条人命。

PS:巴登叔整容般的演技,诠释了变态杀人狂里的“变态”二字。

《黑店狂想曲》

如果你喜欢怪诞,那这部片儿不能错过。不过说实话,因为过于怪诞,我也看得不是很懂。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主体在一栋楼中展开。因为粮食短缺,一栋楼的人不得不靠老板杀人吃人肉才能度日。一天来了一个找工作的“小矮人”,老板留下了他,想吃了他。但是老板的女儿爱上了他。

整个电影充满了隐喻,好多我也看不懂,只能看个怪诞。

《奇爱博士》

截图没截全,英文全名是这个

Dr.Strangelover :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这部电影好像在电影史上挺有名的,知乎一个电影话题的大V就叫“奇爱博士”

豆瓣上一个影评说,“不要觉得你能看懂这部电影”。这话说的并不是很友好,不过说实话,我这种一般的电影观众确实很难说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

故事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军一个主战分子发出命令,让携带足以毁灭整个苏联的核弹头的战斗机梯队发起进攻。而苏联早已经准备好了一种“世界毁灭装置”,确保如果美国先发动核袭击,这个装置能实现让地球上没有一个活人。

这是一部非常直男的电影,充满了性暗示。拿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为例,因为飞机投弹系统出现故障,不得不手动发射核弹,机长坐着核弹头兴高采烈地冲向大地。

这个镜头,是男性勃起的象征。

整个电影充满了类似的隐喻,男性的攻击欲、破坏欲化作Bomb这个词,不安分地躺在片名中。

《巴顿芬克》

我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开始看科恩兄弟的,超级棒。

故事是才华横溢的青年编剧被好莱坞选中去写一个剧本,却在好莱坞经历了一系列怪诞的事。其中有很多超现实的镜头,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

青年编剧巴顿芬克一直以写属于平民百姓的戏剧为己任,却越发的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平民百姓。超现实的镜头,则被用来表现人性深处那种最根本的冲突和割裂。

《西北偏北》

大大大导阿尔弗雷德 · 希区柯克的电影

那天我把电影放在电视上看,我妈过来问我这是啥片儿,我说叫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导演的。

我妈说希区柯克这名儿听着这么耳熟呢?是不是哪个吃的也叫这个名儿来着?

我白了她一眼,心想真么文化,我好歹还以为他是写小说的呢。

电影史上说希区柯克最擅长营造恐惧,连诺兰拍《敦刻尔克》的时候都借鉴了很多他的手法。

我看希区柯克看的不多,单就这部影片来说,我觉得“不安”这两个字更准确。

具体的不说了,该睡了,上两张经典截图领会精神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月看了31部电影,给你推荐这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