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甚缓板)》

  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21: II. Larghetto,1829
  这首曲子目前听过最多的是波兰著名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的版本,在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界里流传着鲁宾斯坦之于肖邦,纪雪金之于德彪西,史纳贝尔之于贝多芬的说法,鲁宾斯坦所诠释的肖邦得到人们的深爱,自有它的道理,后面的一些乐曲我将对鲁宾斯坦对肖邦的诠释与其他著名钢琴家对肖邦的诠释作一些对比,但我以为,艺术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绝对没有好坏之分。著名英国作家、诗人、散文家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艺术的一个真理是,它的对立面也是真理”,倘若对立面亦能成为真理,相似的一面自不必说了。我只是对不同音乐家不同的诠释给我带来的感觉上的差异做一个描述,然而就连这种感觉,肯定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的。
  这首作品是为肖邦思念的初恋少女,华沙音乐学院声乐系学生康斯坦蒂亚•格拉德科芙斯卡而作的。乐曲由弦乐与笛声的两次交互开始,弦乐给我造就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笛声又似乎伴有一丝哀伤与神秘的成分。紧接着钢琴的声音进入耳畔,低音部分做了一个起始的铺垫,思念之情在40秒左右,以指尖轻触琴键而绵延不断地铺开。1分30秒至1分58秒的旋律似表现了那般思念却又再无法去与恋人言语、痛苦却又无法去表达的无可奈何的情感,这般情感,似乎只有寄托在那温柔却又深得没有边界的夜晚里了。接下来稍微激烈一点的旋律,这般思念仿佛不受控制地涌动起来了一般,想要哭泣,仿佛理智又在一边提醒哭泣亦是无用的,乐曲在2分35秒左右又回到了最初的钢琴的旋律中,温柔再次将那颗柔弱的心环抱。情绪在4分04秒的时候有了一些变化的兆头,思念的情感终于遏制不住,冲破了理智的束缚。这种思念的痛苦在4分22秒开始不断地折磨着那本来就柔弱的心,思恋者一边哭泣,一边寻着一个痛苦的出处,却又无可奈何,哭泣又有何用,思念终究不能将恋人带到身前。6分18秒,仿佛从天而降的一丝光明,将思念者的情感再度带回了平静。最喜欢7分23秒开始,管弦乐仿佛深沉的大海一般,衬托着钢琴带来的温柔的思念,思念者的情绪在8分14秒时,回归了乐曲最开始弦乐与笛声相呼应的那里,但乐曲没有在此结束,8分51秒,钢琴的声音再度出现,仿佛思念者在擦干眼泪的同时,不得不结束这样的思念!
  http://music.163.com/m/song?id=439037154&userid=327851616

你可能感兴趣的:(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甚缓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