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渴望自由,送给热爱生活的你

关于作者


欧文·斯通,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牧童、推销员等,后来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一生为梵高、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人创作了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在全世界范围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能感动你灵魂的传记。书中叙述了梵高悲惨又带有美好期望的一生,你将会看到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还将看到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核心内容

一、梵高的简介;二、《十五朵向日葵》背后的故事;三、《星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技巧;四、《没胡子的自画像》,梵高送给母亲的礼物。


第一部分:梵高的简介

现在,我们就从源头开始,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广受欢迎的艺术家。梵高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7年。他1853年出生在荷兰,家境还不错,几个叔叔是当时最大画廊的大股东。梵高从10岁开始就画画,他喜欢画人,例如穿着棉袄拄着拐杖的老大爷、缩在阶梯上熟睡的老妇人等这些特别朴素的生活人物。而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线条整齐、画面细腻逼真、表现贵族的生活的作品。因为梵高从小就不喜欢大众的风格,他画出来的画自然就不会受欢迎,所以当时家里人觉得梵高不适合当画家,而是让他去做画商,卖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梵高并不喜欢那些主流的宫廷贵族画作,结果得罪了客人,也丢了工作。而这是梵高第一次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追求。

离开画廊后,梵高还是很幸运的,通过家里关系给他找了一份牧师的工作。这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不忙不累。但后来他还是被迫离开了。为什么呢?你想,一般的牧师去布道去讲课,讲完就走。但梵高不是,他经常跟当地的农民和矿工接触。时间久了,上司就嫌弃他,甚至还觉得他挪用资源,他把分配给他的面包咖啡都给了穷人,就连自己的房子也借给了穷人。最后他被停职了,只好回荷兰老家。

当然,相对于梵高的卖画和牧师的经历,他的画更加吸引我们。在这本书中,非常全面地描述了梵高短暂而起伏的37年人生,尤其是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在这期间,梵高创作了超过2000多幅作品,包括900多幅油画和1100多幅素描。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那么,梵高的画为什么色彩如此艳丽?我们应该如何欣赏梵高?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进行创作的?接下来,我将以三幅梵高具有代表性的画作为主线,来讲述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活是如果度过的,而这三幅画分别是《十五朵向日葵》《星夜》和《没胡子的自画像》。


第二部分:《十五朵向日葵》背后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梵高的向日葵。其实说向日葵并不是梵高的某一个画作,而是一个系列的作品,当时梵高计划画出12幅向日葵,后来完成了11幅。其中一幅叫做《十五朵向日葵》的画最为有名,直到现在,这幅画还是整个西方艺术界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受欢迎的静物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


一个黄色的背景墙,底下是一张棕色的桌子,桌子上是一个深黄色的陶土瓶子,瓶子里插放着15朵向日葵,每朵向日葵的大小形态和开放状态都不一样。那为什么画中的向日葵是15朵呢?有的人说,是因为基督教故事里有12门徒,加上梵高的弟弟提奥、高更和他自己,这就凑成15了。也有人说这15种不同形态的向日葵,是代表着从花蕾到盛放到凋谢的一生过程。不管怎么说,从画面可以看到,梵高运用了非常饱满的黄色去表现这象征着太阳的花朵。其中整个画面的黄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很少有人敢大面积地使用黄色,因为黄色是最敏感、最刺激眼球的色彩。你可以想象,在大街上,穿着各色衣服的人都有,可能你最先留意到的就是穿着黄色衣服的人。所以很多艺术家都不太敢运用它。但你看梵高笔下的黄色,并没有使人感到不适,反而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样明亮的色彩还营造出了一种层次感,你可以看到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从花蕊中穿出来的,它们微微卷曲着,整个花朵就像一个个火苗一样,就像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有个性有生命的一样。

其实最早的时候,梵高并没有想用向日葵来表达内心什么狂热的情感,而是用来送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高更,也是梵高为数不多的一位好友。他们俩就像很多同一时代都会出现的搭档一样,比如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他们就是因为一场世纪之战而创作出两幅非常经典的战争画作。又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因为仰慕李白的才华,为李白创作了超过十首的诗歌。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更和梵高,其实他们的故事也是很相像的。

1886年冬天,梵高刚刚辞去牧师的工作来到巴黎,而高更也刚刚放弃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到了巴黎。两人都是处于低谷状态,也同样来到了巴黎。当时他们跟印象派的画家们一起,并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浮世绘是日本的风俗画,这种画的用色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空间关系,运用鲜艳的颜色来表达画中的事物。高更和梵高都很喜欢浮世绘,梵高也临摹过好几幅浮世绘。他们因此得到了启发,也意识到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梵高和高更的画,都有着各种明亮的黄色、红色、蓝色、黑色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这也是两人最初相互吸引的点。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到他所在的阿尔勒一起生活,一起画画。刚刚我们说到的一系列的向日葵画,就是梵高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而准备的礼物。两人一起讨论着如何调色用色、讨论关于构图关于绘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甚至还同进同出。可是这样的时间只持续了一个多月。慢慢的,两人发现彼此的创作心态有着巨大的差异。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他们平常都很喜欢去咖啡馆喝咖啡,而且两人都同样画过咖啡馆。梵高是怎样画的呢?他从街道上取景,画面上是狭长的街道,街道上的一边有一间明黄色的咖啡馆,里面有人在喝咖啡,另一边是一排绿色的树。这样蓝色的夜空中,有黄色和绿色的映衬,整个感觉是明亮的。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夜间咖啡馆》。相比之下,高更又是怎样去画咖啡馆的呢?他的角度与梵高完全不同,他画的不是咖啡馆本身,而是咖啡馆里老板娘的形象。老板娘坐在咖啡馆前面,身后是在喝咖啡和交谈的客人,而老板娘神色凝重,像是在听着客人讲话,又像是在沉思着。整个画面主色调是黑色和暗红色,给人感觉沉稳但是又觉得压抑。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梵高和高更两人的风格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一个高亢一个沉静,一个激烈一个苦闷。梵高更偏向于写生,不喜欢靠想象去画画,而高更是偏向于表达象征性的风格。慢慢地,两个人的矛盾和分歧就越来越明显,最后终于在一个圣诞夜前夕,两人就闹掰了。梵高曾经情绪激烈地期待高更的到来,也热烈地想要维护两人的关系,而高更却一直冷静对待,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高更的这一决定,使得梵高情绪变得更加激烈,他选择了自残,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掉了。

之后梵高还画了一幅自画像,画面中他嘴里叼着一个烟斗,上面还冒着烟,他的半边脸被纱布包裹着,在一边耳朵的位置还显现出一些血色。你乍眼一看会感觉这个人面无表情的怎么那么凶恶,那么可怕。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反而还有点得意。自从他割掉耳朵之后,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后来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先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我们透过一幅著名的《十五朵向日葵》,体会到梵高对黄色的大胆且完美的运用,又了解了他与高更两人从彼此相互支持到分道扬镳的过程,还有梵高因为高更的离开而割下耳朵的故事。


第三部分:《星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技巧

接下来第二幅要说的画,就是《星夜》。


刚才我们说到,梵高住进了精神病院,并且面对好友远离自己,又要独自一人面对精神科医生和身边各种精神病患者,他再次跌进了人生的谷底。但恰恰是这时候,却创作出最让人惊叹的作品,《星夜》。当时他从房间的窗口看去,看到的是漫天的繁星。不过这些星星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深蓝色的星空的背景下,形成一圈又一圈的光晕,旋转着流动着。

这是一幅纯粹的风景画,可奇怪的是,现在每当我们看到梵高的这幅画时,总会感觉到有种很强烈的情绪在里面。有人说因为这不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画出来的画。但就仅仅因为梵高是精神病而画出这样的画面吗?那我们就从绘画技巧上分析一下这幅画吧。

梵高在绘画后期的用色和笔触都跟别人不一样。

第一,在用色方面,他几乎是不调色的。不调色意味着色彩的饱和度很高,也就是颜色的纯度很高,非常鲜艳,基本上是颜料从颜料管里挤出来,就直接用到画面上。但这样高饱和度的颜色,是不好驾驭的。当时的油画家一般都会在作画前先在调色盘上调好颜色。比如想要给人物的皮肤上色,会从颜料管里挤出一点黄色和一点粉色,将两者调和在一起再上色,经过调色后,画面看上去会更加柔和逼真。

那为什么很多人画画都要调色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全身上下搭配的都是大红、大黄、大蓝、大绿、大紫,是不是看上去会很不协调,还会有种很俗气的感觉。在画面上也是一样的,如果都是各种鲜艳的颜色,就会感觉很不搭。但梵高偏就喜欢用这样高饱和度的色调,而且还运用得很出色。他认为,这样鲜艳的颜色更加能够表达出感情,是有力量的,更能够带动观看者的情绪。

第二,在笔触方面,显得大胆而有力量。如果你把梵高的这幅《星夜》放大观察,会发现画面上的色彩并不是连贯的,而是一小节一小节的色块组合而成的。你会感受到,画家的笔触非常快速大胆、非常有力量。想要画出这样的画面,是需要经过仔细的布局和设计的,需要画家非常冷静地去作画,这样才能构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夜》的动感和力量感。这样的艺术作品,如果是一个神经病人,应该是没办法画出这样的效果。

梵高曾经说过:“当我画太阳的时候,希望人们能够感觉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旋转,散发出光热巨浪……”从《星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像他描述的那种画面感。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描绘散发出光热巨浪的太阳,非常吸引人。在他住精神病院的这段时期里,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说到这里,给你推荐一部电影,它是世界第一部全油画电影,名字叫做《致梵高的爱》,电影的英文名字是《Loving Vincent》。这部动画片完全取材于梵高的120幅原作和800封信件,通过30位绘画师以梵高风格的油画呈现出来,让20位梵高画中的人物对着镜头讲述这位画家的生平和离奇的死亡。虽然这部电影目前还没出品,但已经可以在网上搜到影片的预告和片段,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你会感受到像刚才梵高所描述的那种动态的人事物的画面感。

小结一下,第二部分我们通过分析梵高著名的《星夜》,感受他大胆地运用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的高饱和度的颜色,通过快速且有力量的笔触构成了这幅强有感染力的画面。我们从绘画手法来分析这幅《星夜》,打破了梵高是因为精神病而创作出如此让人惊叹的作品的印象。


第四部分:《没胡子的自画像》,梵高送给母亲的礼物。

梵高经过了一段创作高峰之后,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而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幅画,是一幅自画像,名字叫做《没胡子的自画像》。接下来第四部分,我们来聊聊这幅画。


说到自画像,梵高可以说是最喜欢画自画像的画家之一。他一生画出了90多幅的自画像,每一幅都是他心情的写照,所以90多幅画连起来,基本就是梵高一生的绘画演变和成长变化的历史。所以说,我们要了解梵高,必然要了解他的自画像。这也好比自拍一样,现在如果自拍没有经过修图,就感觉像是在裸奔,都不好意思晒出来。有心理学家就解释说,修过的照片,才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我们内心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是表现出那个想要成为的自我。

有人说,梵高那么喜欢画自画像,是因为他很穷,请不起模特。事实上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通过画自画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折磨,也并不是什么自恋。他曾经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过,画自画像是一项极困难的工作,他必须与照片的自己不同,他必须更深层次。

在梵高37年的人生中,只有最后短短的7年时间是画油画的,而每一年中起码有大半的时间是在画自画像,在自拍。在众多的自画像中,给你说说一幅很特别的画,叫《没胡子的自画像》。

先来看看这幅画,梵高把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脸看起来有一点肉感,脸色有点红润,头发也利落整洁了。看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有种想笑又装着严肃的感觉。就像你内心有点难受,但是又想微笑的感觉。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外衣,双肩看起来有点不太自然,侧向了一边,像是在掩饰着什么。那他要掩饰什么呢?对,就是他那边被割掉的耳朵。可能你又觉得奇怪,当时割的时候那么从容,为什么现在却想要去掩饰了呢?!其实是因为这幅画,是梵高要送给母亲的礼物。

刚才我们说过,这是梵高自杀前最后的一幅画,而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是关于梵高和他母亲的故事。在当时,梵高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母亲了,你想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而且母亲都是孩子身后的港湾。所以,就在母亲生日的时候,梵高画了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送给母亲。我们都有这样的心思,就是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父母和家人。梵高也不例外,所以他才在画上去掉胡子、给自己好一点的脸色、展现一丝微笑、把残缺的耳朵遮掉,微微侧身,把完整的自己呈现出来,给母亲一个好的印象。可惜的是,梵高完成这幅自画像后,却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当时他的弟弟提奥也已经结婚生子了,一直以来提奥不仅支持着梵高的绘画,而且还给他资助帮他度过很多艰难时期。如今看到弟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也不愿意继续成为弟弟的负担。在1890年7月28日,梵高从旅馆老板那里借来一把有点锈迹的手枪,一如既往地带着画架到户外写生。但这次跟以往不同,他来到了一片麦田,放下了陪伴多年的画架,走到他喜欢的金灿灿的麦田中,突然一声枪声,一群乌鸦受了惊吓而飞向上空……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离开了。

梵高的死,历来都受到很多人的热议,还有人认为梵高是他杀的。不管怎样,梵高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和更加简短的绘画生涯,给无数的人鼓励和借鉴。他一生创作的2000多幅作品,就像留声机一样,给世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他内心的狂和热,通过画面和色彩表达出来。


结语

最后再送你一句话,也是梵高说过的,“我不是一个城市画家。我不是属于这儿的。我是一个农民画家。我要回到我的田野里去。我要寻找一个太阳,它热得把我体内的一切,除画画的欲望之外,统统烧光。”愿你像梵高一样,找寻到心中的太阳,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梵高传:渴望自由,送给热爱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