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减负

                    也说减负

        新一波的减负运动又以一种雷霆之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减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烂大街”的词儿,可如今还很“新鲜”地在运营着。那时的玩伴们经常调侃着:“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玩笑归玩笑,当我成为一名与减负运动息息相关的教师时,多少次从疲惫不堪的教学工作中抬起头颅,摩挲着日渐稀疏的发丝,自问:减负,减掉的是什么“负”?仅仅就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学生负担”?学生的这个负担又是具体指向了什么?学业还是课业亦或者是作业?更甚者可能是全部?如果我们某一天真的大刀阔斧地减掉学业、课业、作业之后,我们的教学、课堂、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该何去何从?减负该从学生减?还是教师?还是考试?还是人才选拔制度?还是社会民生?还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越思考越头疼,无怪减负运动进行了这么多年。


        首先,我们试着预设一下减负之后。

        从课堂开始减,将教学难度降低,只讲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常识性知识。那么教师会是最先受益的群体,不必呕心沥血去做课件、备课,都是最基础的东西,闭着眼睛都可以讲得无比透彻。因为课堂全部消化了教学任务,所以没有家庭作业和巩固提升的习题去批阅、去跟进,下课之后有大把时间去休息和放松。接着,班里没有潜能生,大家都是百分之百完全掌握要点的优等生。课堂其乐融融,师生关系直线上升。回到家庭,一改往日鸡飞狗跳的辅导作业战场,转而是母慈子孝的温馨场面:母女俩依偎在一起磕着瓜子,看狗血的宫斗剧;父子俩头挨着头,手握游戏机吃鸡杀敌。我们一起轻而易举地共建了和谐社会。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太极端,不是不布置作业而是应该效仿欧美国家,减掉知识类、机械性、书写类的作业,只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比如:去走街串巷调查居民用电量;去搜集采访总统败选原因;和家人搭建小木屋;和小伙伴们野炊、骑行、研究航模·······很好,请问家长朋友们日常几点下班?是否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只想“葛优躺”?披星戴月之下的陪娃时间就像是沙漠里的水,消耗于瞬间却怎么挤都挤不出来。那么,放手让孩子无拘无束去大自然中自由生长、去真实的生活中充分释放天性,可好?我们来看看对应的安全风险是否可以承受得住:小区里骑自行车已经是我们安全防范的上限了,在一个超级人口大国里,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度里,一出门就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出了小区的街道上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角落里可能有潜匿的人贩子,公园里可能有看着人畜无害其实已经扭曲的变态。我们不敢放手,还是需要全天候陪伴,因为即使有0.0001的隐患,面对孩子我们都承受不起。然而,高速发展的生产力之下,我们被夹裹着连跑带滚的成年人时间又有多少业余可言?是否可以持续性、稳定地对孩子的业余学习注入陪伴?

        那么我们试着从学段划分、学业设置开始减。把现如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难度系数降低,年限不变,九年内需要掌握的学业内容仅仅只是现今的小学部分。然后呢?上大学的难度不会随之而降低,不要问为什么,教育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脱贫之路、兴国之路。如果我们系列性地降低人才选拔制度的难度系数,那其实就是没有选出人才。长此以往,无疑就是要闭关锁国走向滑坡路。早在大清走向没落时期,龚自珍就以杜鹃啼血式的呼唤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强国,教育脱贫”,这是亘古不变的治国之要。如果这个初衷不变,义务教育的难度系数降低那势必会衍生出很庞大的课外辅导产业链,还会出现很多脱离监管制度的营利性学校,昂贵的私立学校、成完善体系的顶端人才输送的贵族学校······社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阶级分层以隐形方式越来越明显。豪门贵胄有钱铺,上私立学校占据为数不多的名牌大学份额,成为了金字塔顶端的稀缺人才;中层工薪阶层,有钱外面补,没钱自己悟,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孩子鲤鱼跃龙门跻身技术岗;贫下中农阶层,在公立学校接受轻松的教育,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某一行当,成为水暖电气工等各个基础服务行业的主流大军。你能看到在人工智能急速发展的当下,物流运输、银行、餐馆、卖场等各种窗口单位的被取代、被淘汰已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驾驶已经在行走、纳米机器人开始诊断治病,你能不能想象一下:接下来将要消失的岗位又会是什么?科技的发展之快,在你还没有习得新技能的同时就已然被人工智能隐形吊打,沸水煮青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将来的工作岗位竞争会更加激烈,只要有人才的竞争,大刀阔斧地减掉学业、降低高考难度、推翻现有选拔制度就都是不现实的。而且在未来,新生出来的行业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只会更高。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一如我们已经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一样,社会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将来我们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不会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更不存在饿死的可能,不学习可能也会衣食无忧,生老病死一条龙政府买单。所以刻苦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不再是找什么铁饭碗、金钵钵,而是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自我价值、寻求最大化的社会认同感和生命意义之所在。

        时代在发展,减负也应与时俱进,亦或者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到减负的内涵。窃以为,急需减的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负担。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心理负担,是当下社会人基本都有的,然而对教育的焦虑与焦灼却是愈演愈烈的。从新闻上、头条里、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惊愕、一再地惋惜,那么出问题的仅仅就是学业负担重?君不闻古人“头悬梁 锥刺股”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囊萤映雪、闻鸡起舞是在和时间赛跑,学习,从古至今都是一件苦中作乐的差事。那么出问题的就是当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抗压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所谓的学业是负担、便是喘不过气的千斤重担。所以,减负应该先从减轻心理负担入手。

      从课程设置开始,在我上学的时候就经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确实更多彩了些,但远远谈不上缤纷。将音体美课程不仅要开足、开全、开够,还要讲究成效,并且需要不断丰富和细化。比如现在很多发达地区的体育课程下设了很多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体能、各种球类课程,还有击剑、马术、游泳等很多。体育课程的完善和加强,是强身健体、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关键。此外,运动还可以让我们远离压力下的负面情绪。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通过释放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运动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为大脑带来丰富的葡萄糖作为能量。运动也能刺激蛋白质生成,促进神经元彼此连接。所以运动的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能够改善自己的情绪,更爱自己。

        美育课程的课时量远远还不够。我始终相信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发现美的孩子,其内心是充盈的,他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感恩。他对这个色彩斑斓的星球充满了兴趣,他是能够感知到美并且会享受这种美的。如果说体育课程的开足是增加生命的厚度,那么美育课程的大放异彩就是增加生命的宽度。让生命灵动起来,让每个灵魂都能浸润在美的享受之中,日益丰盈、强大。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专业、更全面、更早地开始。对于在成长中的生命来说,学科知识、技能需要后天习得,正确认识身体和青春期的悸动、情绪的管控和疏导排解也需要专业教师给予传授。从小具备了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行为意志的管控能力,那么心理疾病就会有效减少,很多隐性的问题性行为就可以规避。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在专业习得中增强。可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稀缺问题又是涉及到了这方面人才稀缺、配置问题,也是需要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我们老百姓除了敬请期待之外能做的就是和这种短缺形成互补。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引导孩子进行不良情绪的疏解,给孩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这些都很关键,也是需要方方面面地渗透到生活琐事之中。

        关于减负,除了学生这一主体之外,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就不一一赘述。减负,很有必要,但不是单纯的减轻学业。我们成年人即使不能助力也不可成为阻力。

        首先我们对减负应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不能凭借自己脑补出来的西式快乐教育来一味地喊口号。那种所谓的快乐教育只是一种相对的、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兴趣教育,这是有国情使然也是利弊参半的,而且存在于部分。我们意淫般幻化出一幅远景图:西式教育下外国人轻松拿到各种诺贝尔奖,快乐学习下培养出各种科技的轴心力量。我们自动屏蔽掉了那些西式快乐教育下的衍生病态:越是底层越是寻求简单的快乐,廉价的可乐、汉堡、炸鸡、热巧克力······高热量快餐当道,瞬间带给你满足和愉悦,快乐至上,吸毒成风······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求知若渴的快乐和与高知群体共成长的愉悦感太复杂,因为不想付出那么多也就享受不到那种高级的快乐。所以底层人民接受的快乐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看不见的阶层分化乃至固化,也是一种愚民政策:不尚贤,使民不争。所以疫情之下我们静静地欣赏了各种啼笑皆非的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说外国的月亮圆,也不盲目自大,“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祖宗们给的启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西方精英教育的严谨与苛刻;我们看的应该是通宵达旦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我们感慨的应该是“凌晨四点半的洛杉矶”精神。

        教育是有着很强的领先于当下发展的前瞻性,并且不能够断层也必须持续性、连贯性、螺旋式地无缝衔接,所以它才是一项百年大计。不是说不减负,减是肯定要减的,但不是我们一刀切的减,更不是一些逞一时之快、引起舆论噱头下提出的不理性呼喊。教育是有规律的,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说改就全砍掉,说累就全喊停的;教育是神圣的,不是人人都可以颐指气使,站在上帝视角的顾客身份来消费的;教育是功在千秋、利在万民的百年大计,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毒瘤;所以不要张嘴就是“现在的教育完了·····现在的孩子垮了······”之类的各种“亡教育论”。减负是教育变革、是与时俱进的势在必然,是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协调社会人才需求方向的决策。不是不明就里的某些人借题发挥、推卸自己监管失职、力不存心的借刀杀人;更不是泼妇骂街比拼谁的嗓门大,撩起裤管揭起血痂让众生看自己的烂腿,一遍一遍祥林嫂式的哭诉着教育对她的戕害妄图引起舆论效应。家庭教育的担子,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当仁不让地扛起来,孩子身上的担子自然就不会太重;学校教育的种种利弊,我们互相借力取长补短,自然就能彼此成就;作为一个有特殊国情的人口大国、一个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文明古国,自然有着自身的特色性和优越性,所以对社会教育,我们传承、发扬、壮大才是不二之选。只有三种教育力量合一,才能让孩子受益,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减负,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