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包式妈妈

看湖南卫视的《旋风孝子》节目,远比看《爸爸去哪儿》要揪心。同样是亲子类真人秀,却反映出了两代人的父子(母子)观,或者说是家庭教育观。

《旋风孝子》中的几对亲子,杜淳父子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勤劳利落的父亲和稍微有点慢性的儿子,虽然有碰撞有摩擦但只是性格使然,没有深层矛盾,其实但这也是很多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郑爽父女可能就是很多90后女孩跟自己父亲的一个缩影,更为自然更像朋友,偶尔的不和也是因为90后的二次元思维。又或者是中国家庭表达爱的含蓄性,郑爽做了对父亲的爱行,但不想说出来也不想让爸爸说出来;爸爸也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对女儿的爱,所以郑爸爸一直把“大脑壳子”当做郑爽的替身。

虽然曹格父子看上去最像一对各方面都合得来的朋友,但我始终觉得他们真实的生活远比荧屏上展示的这种要辛苦很多。曹格自己也说,从小是爷爷奶奶把他带大,12岁就去了新西兰,之后去了台湾,而爸爸一直在马来西亚生活。父母的缺位虽然没影响曹格的成长和性格,现在他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儿有女,貌似也很幸福。但我一直觉得,如果曾经享受过真实的天伦之乐,也许他们相视大笑之后的氛围就不会那么尴尬,或者说在节目中呈现的就更为自然一些。在节目中,稍微有点不自然的还有陈乔恩母女,现在的陈妈妈是一个迫切想走近孩子内心的母亲,现在的她很有分寸,但据说陈乔恩小的时候,妈妈对她的方式很粗暴,导致现在她还有心理阴影,上这个节目就是为了改善关系的。这是“严母”形象带来的后遗症,是当年的那种生活压力不正当发泄的后果。这跟后边要讲到的包贝尔母子的关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比曹格、陈乔恩他们的“刻意”和“用力”,黄晓明母子的相处就好比流水一样,顺畅自然又有声有色。黄晓明的妈妈是典型的中国慈母。她知道怎样合适地表达自己的爱,也知道该怎么放手成全自己的孩子。比如黄晓明一开始对做菜一窍不通的时候,黄妈妈也很少以一个专家的身份过来指点。她给孩子成长极大的空间和信任,然后在孩子的“失败”之后温婉地“扶偏纠正”,在孩子“成功”之后,大方地表达祝贺和感谢。这种妈妈培养的孩子肯定是大气上进的,也是很有责任感的。

相比黄家的温馨,包贝尔母子出现的时候,我一直都很揪心,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包妈妈就会把氛围搞坏。我不知道包妈妈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什么,从节目中间的采访来看,离婚之后,她为了养育(其实只是经济上的不是吗)包贝尔,一直在日本工作,可能是觉得曾经缺失了包贝尔的成长,所以现在有机会了要加倍补上。所以,她用她的无微不至“笼罩”着包贝尔的生活,细致到一举一动。比如,儿子什么时候要上厕所了,上完厕所之后要不要立马冲厕所,该吃几块水果了,而且吃水果的时候还要自己喂到儿子嘴里,从医院回来之后,包贝尔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但她却一直催促他把书包放下;包贝尔忍着疼痛给妈妈做饭的时候,她却一直在旁边“干预”。当然,她这是对儿子的爱,每一次干预都是为了儿子好,但不得不说她真的用错了方式,挑错了时间。虽然节目中矛盾最大的恶化是因为要不要带儿子去做胃镜,但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一出,矛盾爆发是迟早的事。因为包妈妈是回来“弥补”孩子的,因为她离开孩子的时候,包贝尔只是个小孩子,很多事要由她来安排,当她再次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的时候,她的节奏没有调整好,她以为他还是孩子,但现在的孩子早就有了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包妈妈没有自己独立的兴趣点,虽然在节目中,她说喜欢画画,但是这是建立在包贝尔陪她一起画的基础上。她想让孩子陪她画,孩子没时间陪或者不愿意陪的时候,她就觉得失去画的意义了,所以她也干脆不画,去“参与”孩子的“兴趣”。培养自己独立的兴趣,如果别人愿意参与你的活动,那就是多了一个人分享快乐,如果不愿意参与,你从这一兴趣中获得的快乐也不会减半。就跟黄晓明的妈妈一样,她一看到缝纫机就来劲,所以在黄晓明“潜心”研究菜谱的时候,她也专心制作窗帘、裙子,如果黄晓明需要她,她也会尽量过来指导,但是点到为止,立马抽身。最后,母子二人把各自的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会有一种成果翻倍、快乐加倍的感觉。

其实这个节目除了唤醒年轻人对父母的孝心和孝行之外,也是给我们做父母的上了一课。我们有没有跟孩子一起成长,有没有随着他们年龄的变化和思维的成熟适时调整我们的步伐?在孩子拥有独立人格的时候,我们如何安放我们的关注,如何培养我们的兴趣?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他们的依靠,现在孩子大了,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依靠,但是依靠不该成为拐棍,我们也要学着放开拐棍,独立行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做包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