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粉丝就能够赚钱吗?还真不一定

在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里面,“我是谁”位于另外两个问题的前面,这个问题也时常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激发人们去不断探索自我。这个问题渗透在生活里面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与人交往,工作学习还是消费购物,其中包括了自我探索也包括了自我展示。

粉丝经济虽然看似出于某种情感而诞生,但说到底了,还是消费者因为认可某个品牌,喜欢某个明星,信任某个kol而诞生的,这个过程里面,自我的认知和匹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购买行为所传递的更多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而商品的实用性反而在其次。

什么是粉丝经济学?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粉丝经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最为人所知的是围绕着明星所发生的一切消费行为,包括明星代言,明星周边,购买明星的作品等。

此外还有直播打赏,品牌发烧友,以及因为喜欢某个kol而购买其推荐的产品等。在小米的例子里面,小米的粉丝自我定位为手机发烧友。

为什么粉丝经济会产生?

90后消费观与80后消费观的不同,90后更愿意为“情绪”消费。有数据调查显示,“90后”愿意拿出收入的35%以上用于娱乐,但“80后”就会保守很多,他们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居住等基本生活需求。

人们花更多的钱在精神消费上,包括娱乐和文化。因为认可某个人而花钱,以及用消费构筑自身世界,追根朔源是同一件事情。

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人们用消费来构筑对自我的认识,对某个东西的消费,不单单只是出于它的实用性,购买它的这个动作,实现了消费者构筑自身价值的过程。

每个消费者在购买某个东西之前,都会对自己有个潜在的认识,这个认识也会通过消费行为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加强这种“自我意象”。自我意象一致性模型提出,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或使用那些与自我意象相匹配的商品或服务[5]。譬如说,一个自认为比较有艺术气息的人更有可能花钱去博物馆、艺术馆或者音乐会;一个把自己定位为商业人士的男士,更有可能买西装领带。

而且同时有研究表明,购买跟消费者自身个性更匹配的产品会让他感觉更加幸福。一个内向的人去书店买书后会感受到更强的正向情绪,而一个外向的人去酒吧喝酒后体验到更强的正向情绪。

有了粉丝就能够赚钱吗?

并不一定。

成功的粉丝经济在于理念的认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譬如有的明星虽然粉丝众多,但其代言的产品购买量并不高,一方面可能出于这个明星的粉丝大部分是“路人粉”,也就是仅仅觉得这个明星不错,有点喜欢,但没有上升到对明星个人所代表的价值观层次的认同,这种粉丝更倾向于“白嫖”而不是为明星花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所代言的产品跟明星本身的形象不符合,导致粉丝虽然对这个明星认可,但却无法接受所代言的产品,进而不愿意为其消费。

这种情况也进一步体现了消费者通过消费来进行自我身份的构筑,虽然在明星的粉丝经济中不乏冲动型消费,但能够让粉丝长久地且心甘情愿地掏钱的,必定得从价值观和消费者自我定位入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了粉丝就能够赚钱吗?还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