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上场,对于刷脸云支付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这些年,钱花得是越来越没有手感了,从之前的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钱好像越来越不在我们手中给递出去,最近更是只要刷一刷我们的脸,就把钱给花出去了。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在海外“攻城略地”, 境外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商场也越来越多。近日,一位日本手信店主在日本著名论坛2ch开贴询问如何开通支付宝,再次将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推向舆论风口。

而在国内,自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开创了移动支付的新潮流,传统银行的地位就岌岌可危。马云曾说:“银行不改变,那我就改变银行”,2016年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处理的交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大有将取代银行传统业务的趋势。

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应用的崛起,分流了传统银行的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以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一来,通过理财获得收益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而科技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众多、收益不同、方便用户选择。二来,对于银行客户来说,第三方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支付不再需要带银行卡,刷手机即可。

从支付方式来看,第三方支付推出扫码支付功能之后,银行也推出了扫码支付功能。扫码支付普及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其安全性高、境外通用而且服务完善。然而,即使银行推出了扫码支付,还是抵不过用户习惯。

从用户使用量来看,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大大减少了用户使用银行卡交易的频率,从而造成商业银行潜在客户流失。加之在线交易量激增,降低了银行卡线下交易量,最终导致原始客户流失。截至2016年上半年,仅支付宝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活跃用户就2.7亿,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不少传统银行的个人客户数量。

10月下旬,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多项赋能”论坛上,中国银联携手六大国有银行以及60余家金融机构,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同时在微信或者支付宝里面搜寻“刷脸云”也能找到详细信息。

紧接着,10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银联控股的收单机构银联商务发布了全新的刷脸付产品—蓝鲸。根据银联商务服务号的信源,“蓝鲸”号称“更安全、更融合、更开放、更智能”的刷脸付。

此次银联“蓝鲸”的横空出世,无疑是银联以官方力量作为背书,更深层次则是官方金融机构紧随国家和政府对AI智能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的脚步。

这不仅意味着,在刷脸云支付这个跑道上,国家队正式进场!

银联刷脸云支付的加速入局,或将为刷脸云支付三足鼎立格局奠定基础。事实上,去年12月,银联就开启了一波尝试,对外宣布银联持卡人可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体验刷脸云支付服务,无需携带银行卡和手机,直接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

对于银联推出刷脸云支付的原因,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联此时推出刷脸云支付一是为了抢占市场,二是自身业务发展需要。

他指出,在之前二维码支付推广之际,银联相较于微信、支付宝便已有所落后,正因为认识到相关介质的重要性,在两大巨头未把相关介质市场垄断时,银联此时推出刷脸云支付以免日后为抢占市场份额投入更多。同时,刷脸云支付相比扫码省去使用手机的步骤,能够增加用户黏性,依靠刷脸云支付设备也能够把用户生态形成闭环。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局,刷脸云支付商业化将逐渐普遍,不过在新生事物成长期间难免引发一些担忧,其中,如何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首先值得市场深思。

今年以来,监管一方面认可刷脸云支付的价值,但又多次公开示警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今年9月公开表示,人脸识别支付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但李伟也指出,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风险比较大。人脸识别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信息使用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

“国家队”银联的入局,是否有望解决这些安全隐患?在王诗强看来,刷脸云支付还只是前期尝试阶段被认为可行,没有经过市场大规模检验,刷脸云支付涉及到用户脸部信息,更容易引发客户对信息泄露的担忧。在王蓬博看来,目前我国大多是后置监管,后期监管也会有更多措施出台,这也是个博弈的过程。

今年8月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将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银联上场,对于刷脸云支付市场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