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解密儿童认知发展2——如何理解孩子的认知思维方式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90125
主讲老师:孟丽娜
整理人:秋天的雪
校对人:棉棉
编辑人:毛豆妈妈
点击查看“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集体亮相介绍
嘉宾介绍:孟丽娜
▶ 儿童心理学专家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美国NGH催眠治疗师
▶ AHa幸福学院毕生发展与亲子关系合伙讲师
▶ 一道睿合联合创始人
课程内容
今天是解密儿童认知发展系列课程的第2课,主题是如何理解孩子的认知思维方式。
上次其实也有讲到过,我对于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来学习的家长,是非常钦佩的。
我们这一代,其实我们的父母是不可能去学习怎么科学育儿的,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养育我们很多时候是凭本能。
什么是本能?
很多的部分就是说老一代是怎么去养育孩子的,然后不用过脑子就继续去养了。
这样的一个养育方式,我们也会叫家族的一个代际传递。
所以一个家族的孩子,他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么不可避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甚至是一些创伤的部分。
因为他们那一代经历过很多的一些大的事件我们的孩子并不会经历,而现在到我们这里,我们去养育孩子,是有很多的机会是我们去学习和把握的。我们去学习、去改变,用不同的方式养育孩子,这其实就改变了家庭的一个代际传递。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就会改变整个家族的一个走向。
换句话说,我们被养育的过程,可能受过伤,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就尽量不把我们受伤的地方,再以这样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所以这是我更钦佩大家的一个原因。
今天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3部分。
第1部分,是如何应对可怕的两岁。
这一部分是我经由第一次课程之后,重新加进来的。
因为上次最后的提问环节,很多家长都提了十几个月到二十几个月,差不多就是孩子这个阶段的问题。今天看到一个家长也提到:我家儿子才两岁,爱说“不行”、“不要”、乱发脾气。
两岁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阶段,所以我把它单独拿出来。
第2部分,是承接第1堂课的,2~4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里面有比较多的,孩子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对我们养育孩子的一个影响和应用。
第3部分,是讲儿童记忆的发展。
就是儿童的记忆大概是什么样子的,有几种,顺便提一下虐童事件与儿童记忆的这个部分。
PART1 如何应对可怕的两岁
我们经常说“可怕的两岁”,孩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熊孩子。
也就是说,我们会发现在两岁前后这个阶段,孩子会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
他开始说“不”了,也容易乱发脾气,从一个乖巧的孩子突然变成一个熊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两岁,其实是孩子一个重要发展的分水岭。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独立性,就是“自我”的一个概念。
在此之前的部分,孩子生出来的时候跟母亲是融合的,他分不清楚妈妈和我。
随着他一步一步地成长,然后他就开始慢慢地有“我”的这个概念。
两岁的时候,就是比较清晰的开始知道“我是谁”,他慢慢地开始有“我和外界”的这个边界。
◆红点实验
给孩子的鼻尖抹上红颜色,让他去照镜子。
18个月以下的孩子,基本上不会用手去摸鼻子红点的地方;
但18~24个月的孩子,大多数都会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去摸这个红点。
所以两岁,孩子这个状况是正常的,是我们人类发展的一个规律。
到了这个阶段,他就是要去发展自己的自主性,他会有非常强烈的意志去尝试自己的想法,来自己做决定,他就很容易说“不”。
“不”,不是说一定要去跟家长作对,他就是要体验“我做主”的感觉。
这个阶段,其实从两岁前开始的,家长可以去关注一下。
有的可能一岁半之后慢慢地开始,在3岁半~4岁的时候会达到一个峰值,6岁会逐步下降。
后面还有一个更猛的,就是青春期。
青春期也是要做自己的一个过程,因为他更大了,能量更强了,所以折腾得也更厉害了。
我们在孩子两岁这个时期能够去学习,然后有经验,那么在青春期应对孩子时,会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帮助。
大家看,其实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真的是去见证一个人成长,去慢慢地独立,跟我们分离,成为他自己的一个过程,所以做父母其实挺伟大的。
孩子两岁这个时期的一个表现,大概是这个样子:
爱说“不”,喜欢乱发脾气,很多东西是要自己做主的,以及很多让你抓狂的事情。
比如有的孩子为了自己开门,但他又没说,妈妈开了门,这个不行了,他就在那哭半天;还有自己的大便,就不让妈妈冲走,“我的便便,我的臭臭,不能被冲走。”类似这样的事情。
如果我们现在以这个角度去理解孩子,就清楚了他是想自己做主的部分。这其实是值得庆贺的部分,这个孩子开始有自主的部分。
◆错误的方法
以暴制暴,打骂,这个是错误的方法。
有的家长脾气来了,就特别拧巴,就是怎么不讲理,然后就说说说,说不听就打。这个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不好的,也达不到家长预期的效果。
有的家长可能受不了了,就忽视不管了,这样对孩子也是不好的。
还有的家长就放纵了,你就是要做主,那就完全做主吧,这个也是缺乏边界的。
我妈其实会跟我说小时候的事情,她说我小时怎么倔,怎么倔,然后就给我讲了个例子,用实例来证明我有多倔。
她说让我拿个拖鞋,我就是不拿,然后我妈那个气上来就揍。
小时候我妈是经常会揍我的,然后我就狂哭,尿裤子了。
我妈就说:“你看,你当时还哭,我还得给你洗裤子。”
我就问我妈,我说:“妈,我那时候几岁?”
我妈说:“大概两岁吧!”
哎,得嘞,就是那个时候。
我当时想,我妈要是学了这个课,我得少受多少罪,我想这也可能是一个我研究儿童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动力。
◆怎么面对孩子两岁的部分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洗脑,做好一个思想的准备。
我们先要去正确理解,孩子两岁的部分是为了他的独立,为了成为他自己,非常正常且健康的努力。
如果孩子这时被我们打服了,对他其实是有影响的。
比如说现在的妈宝男,我怀疑在这个阶段,在很小的时候开始有萌芽独立的阶段,可能就被妈妈扼杀在摇篮中了,所以就很难能够有独立的部分。
我们还可以想象,以后还有青春期,现在是小强度的,所以我们要先体验、先总结。
第二,我们要学会怎么样去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增强胜任感,避免过度冲突的部分。
这边整理了一些小绝招,自己看一下。
1、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安全的港湾,但是,是要有安全的限制的。
儿童可以从我们这个港湾出去发现世界,并且也能回到这个港湾获得支持,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也就孩子可以有他的安全感。
其实这时候,孩子一方面也是怕的,他一方面想去独立的做自己,然后冲出去;
另一方面,他是要回头看看妈妈在不在的,他也在去试探他的边界。
“世界是不是安全的?”
“我能多少做主?”
“妈妈还爱我吗?”
所以这个时候,爸爸和妈妈要做到的是一个安全的港湾,“不管怎么样我是爱你的”,把这个环境也做得安全一点。
2、有些超出的部分是要坚持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些变通。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既然要做主,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给他可选择的机会,但是这个选择的机会并不是说你随便可以选,因为他们毕竟还小。
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你想现在洗澡,还是阅读后洗澡?”
其实他还是要洗澡的,你就可以这样去给他设置一个选择,然后满足了他要自主的部分。
那么你直接说:“你现在要去洗澡了。”
他说:“不。”
然后怎么办?
可能两个人就要去对抗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跟孩子确实是要斗智斗勇,要灵活。
说到灵活,其实大家来上课,希望拿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每家孩子都是有一些些许的不一样,你自己家的孩子,其实你是最了解的。所以家长要有自信,我们去观察孩子,然后知道一些发展的规律,根据自己孩子自然的节奏和他自己一些特殊的一个喜好来操作。
父母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3、当孩子的行为变得比较讨厌的时候,就可以去建议其他活动。
比如两个孩子在玩,自己家孩子玩嗨了,突然就拿着沙子往人家孩子脸上扔,这时候怎么做呢?
就说:“哎,你看,那边秋千上没有多少人,我们去玩秋千吧。”孩子可能就跟你去玩秋千了。
4、把高兴的活动和要求连起来。
比如说要求孩子现在不要玩了。
可以说:“你想和我去超市吗?那么现在就不要玩了。”
这会减少他 say no 的可能性。
5、当孩子没有立即顺从的时候,你不要着急,等一会儿再重复你的要求。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尽量能做到有耐心,温和而坚定。不要一次不行,下次就生气的去讲或者什么的,尽量做到温和而坚定(对家长要求也蛮高的)。
6、两岁孩子又能走、又能跑、又能跳,探索的欲望又很强,什么都想去碰,所以我们的原则,是把危险的东西都收起来。
你与其每次跟在他后面说:“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碰。”那你就把那些不安全的东西全部收起来,让他自由地去探索。
7、让孩子知道你的期待。
比如说你带孩子出去,去一个操场(一个挺广阔的地方),你就要跟孩子说:“这个门你是不能出去的。”这个要讲好的。
你如果没有讲好,他可能就出去了。
要孩子有你的期待的部分,简单、清楚、明了地告诉他。
8、这个时候给孩子尽量提建议,而不是命令。
9、当孩子在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等到他自己转移注意力的时候。这样其实对孩子的专注力是非常好的。
10、不建议去体罚孩子。
这个年龄段体罚是无效的,并且会产生更大的伤害。
11、如果家长跟孩子已经开始对抗起来了,避免冲突起来,以暴制暴,可以采用暂停的方法。就是从冲突的情境中转移出来,暂停,然后结束,两个人都冷静一下。
12、提醒大家:在应激期间,比如说孩子生病,家里过生日、搬家,甚至离婚这样的大事件,孩子肯定会有一些不能自控的部分。这个时候,他情绪方面还是敏感的,能够感知到这些事情,那就不要期望给孩子太多的一些控制。
PART2 2~4岁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先复习一下。
上一节讲到 0~2岁孩子的一个认知发展,是一个感知运动阶段。
也就是说婴幼儿是通过感觉和身体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
那么到了两岁,就发展出符号的这个部分。
2~4岁的孩子进入一个前运算阶段,也就是说符号思维和表征能力(这个不能够进行逻辑心理运算的部分。)
其实2~7岁都是这个阶段。
7岁之后(上小学之后),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国家设计的很多部分,是根据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
所以有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你让孩子这个年龄段去学他后面年龄段的东西,他的认知发展没有到那个阶段,其实是拔苗助长。
◆特点
1、开始使用符号了。
儿童开始去思考人、事、物时,他不需要建立感知行动的练习。
不需要看见那个猴子,才说猴子;在看见猴子的情况下,他可以跟妈妈讨论猴子。而这个猴子,可能是上周去动物园看的那个猴子。
这时候,家长给孩子讲绘本,就不用像前面那样去找一个具体化的东西,或者是要去学叫,然后做那个动作。你可以稍微不往那个方向去做更多的努力,因为他现在其实是有符号思维的这个能力了。
2、开始理解统一性了。
他会知道表面的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穿上海盗服的老师还是他的老师,这个对孩子来说是一大进步。
3、开始去了解因果关系。
他觉得凡事是有原因的。
比如说球从墙后面滚过来,他可能去找墙后面是不是有谁踢球了,但是他们这个时候还不是逻辑和归纳的部分(后面我们会提)。
4、同理心。
他开始去想象他人的感受。
如果别人不开心,试图去安慰朋友。
我前面做的那个项目,3~5岁那个班,大概3岁多快4岁的孩子,有些女孩子,她们这一块就会发展得比较早一些。
其实这一部分对应的过家家游戏的部分,其实就是去练习这个部分,他会在我当爸爸、我当妈妈、我当娃娃的这个过程中去想象他人的感受。
所以这些游戏,其实对发展孩子的认知是非常有好处的。
4、自我中心思维
孩子在这个阶段,他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也就是说宇宙的中心是我自己。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你好自恋。
他其实不考虑他人的观点的。
他不是故意,他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他会觉得他人想的都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他的想法,他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
其实很多成人也有这种,特别是谈恋爱的时候,会有退行的部分,都觉得对方能知道自己怎么想的,特别是女孩子会多一些,就是“我怎么想的,他都不知道,那肯定不爱我。”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渴望对方能够知道我想的部分,其实是融合阶段,0~6个月,所以对成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难的。
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
就是我不说,他就会知道;他要爱我,在乎我的话,他肯定会知道。
◇三山实验
在桌子上摆三座山的模型,然后孩子坐在这边拿一个布偶,放在他的对面,问孩子:“你觉得布偶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
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很难回答正确的,他会觉得布偶跟他看到的是一样的。
过了这个阶段,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观点采择的能力,这个对孩子来说是帮助非常大的。
这个阶段我们要去了解他,他就是这个发展水平。
5、转换推理。
这个时候的孩子其实不能归纳,不能够去演绎的。
他只能由一种情况跳到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说红红对哥哥不好,哥哥生病了,他就认为是自己的原因。
◆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孩子这个阶段他又有自我中心,又有转换推理。
我们可以去推理一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会把很多事情都归成他自己的原因,比如说父母吵架,甚至大的变故、生病、离婚,孩子都会觉得:是因为我,我不够好,所以会有这样的事件。
那么,我们怎么去预防和处理这样的事情呢?
1、当父母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要先去消化一下自己的情绪,或者是跟孩子说:“妈妈有些生气,但是这个是跟你没有关系的。”
2、夫妻之间的冲突部分,尽量不要当着孩子。
你们的冲突就你们解决,如果孩子看见了或者是感受到了,也要跟孩子讲清楚。
“爸爸妈妈因为一些事情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在想办法、讨论,甚至有一些争吵的部分,但是跟你没有关系。”
类似于生病,包括离婚这种大的事件,也是一样的道理。
3、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先要去调整自己,不要把情绪倾泻在孩子身上。
很多成人很辛苦,要上班,也会碰见很多的事情,那么一回家孩子就会黏呀,就会怎么样子,很容易把你那部分的情绪激起来,可能就对孩子发火、发怒了,然后自己失控了。
甚至有的家长会说:“唉呀,都是因为你什么什么”之类的。这个对孩子其实伤害蛮大的,他会真的都接过来,觉得都是我不好。
如果家长会发现自己不过脑子,很自然的就这样做,那么有可能你的小时候,也是被这样对待过的。
你可以去回顾一下:你是不是这样子的?你小时候是怎么样被对待的?
如果你是小时候被这样对待的,那就先抱抱自己。
也不容易,去好好的心疼一下自己,也原谅自己之前会对孩子这么说,那么接下来就去慢慢地调整。
我临床有很多的来访者,就是这种情况。
小时候过度的自责,认为这些事情都跟自己有关系,然后过度负责。那么他会形成这样的习惯,长到成人之后,也会去过度负责的部分,然后经常会内疚,过着过着就会发现自己太苦了,来做咨询。
通过咨询最后发现,在小时候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情况。但是小时候,他其实当时已经忘记了,需要做咨询的时候才追本溯源,才会突然能够想起来。
也有的孩子,他其实没到成人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在小学或者青春期的时候有厌学,还有一些别的问题都会表现出来,那么这个还是有些关系的。
◇特点:泛灵性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比如说春天来了,冬天说:“我不走,我不走。”
大家也可以注意很多绘本,也是这样去讲故事的。
这个家长不用急着去纠正,这也是他发展的一个阶段,家长可以用这种方式跟孩子沟通。
其实很多家长自然的就会用小孩子的语言跟他沟通,这个是非常好的,这样孩子就更可以去理解我们所说的。
大家想想,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
PART3 儿童记忆发展
大家现在想一想:你能记起来最早的记忆是几岁的,清晰吗?
可以想想、看看!
儿童对早期的记忆是很少的,并且他们只能记住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儿童早期记忆的分类(三类)
1、通用记忆
始于两岁左右,我们会发现两岁之前在记忆的这个角度,基本上是没有的。前语言期很难有记忆的部分。
通用记忆是在两岁左右的,它更像是一个脚本,没有时间、没有地点、也没有细节的一个比较熟悉的、重复事件的一个基本的轮廓。
比如说“我在外婆家吃饭”这样一个脚本,“会乘地铁去公园”这样一个脚本。
2、情景记忆
对经历过的、发生的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特定事件的意识。
幼儿其实可以记住新发生的事件,但是他保存的时间不长,因为记忆的容量是短暂的,除非经过多次发生,把它变成通用级。
三岁的孩子,他大概能回忆起一年前去看马戏团的事儿,但是对通用记忆是模糊的,比如说经常去外婆家吃饭,这个他是模糊的。
情景记忆,其实是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然后就消失了。
情景记忆部分可以去延伸,就是虐待儿童事件中儿童证词的部分(我们接下来会单独讲)。
3、自传体记忆
对我们个体生活的复杂事件的一个记忆,是持续比较长的。
它其实是第二种情景记忆的一种类型,但不是所有的情景记忆都是自传记忆的,只有对儿童有特别的意义的,才属于自传体记忆。
大部分人的自传体记忆,可以追溯到3~4岁,有的人可能会追溯到两岁。
大家去回忆一下你之前的记忆,我知道有的人其实他在儿童的记忆大概都不记得了。这种情况,要看一下你是不是有受伤(脑受伤)的部分。
排除生理性的部分,如果你的童年基本上都不记得了,也就是说在童年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那么我们就会启用防御机制,把那一块就不记得了。他不是真的不记得了,在那里并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社会互动建构儿童记忆
社会互动是帮助儿童记忆的,是形成记忆的一个关键。
社会互动的部分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对他的认知发展,对他的智力,对他的记忆,对他的情绪以及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操作
1、父母跟儿童去讨论共享事件。
2、成人父母可以发起和引导谈话。
比如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找到的?在哪里找到的?和谁?”
这样一个结构化的情景提问,孩子就会内化到:噢,我这个记忆可以包含这个部分。可以促进儿童记忆的发展,这样,孩子将来去表述一些东西的时候,他就会非常有结构化。
3、谈话风格
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的风格,一种是精加工的风格。
重复性的风格,关注的是检验儿童的记忆状况。
比如说:“你记得我们上次去世纪公园吗?”
如果孩子没有回答,就是“我们是怎么到那里的?我们是乘什么去的?”
它是帮助孩子去回忆起来。
精加工的风格,关注的是谈话的一个回应、互会,对儿童反应的肯定。
比如说:“我们什么时候去公园的?有哪些独特的、新奇的一些事件?”去回忆那个细节。
父母也可以在这里面去讲跟孩子有一个互动的部分。这样对孩子两周后的记忆是有影响的,但长期来看,这么小的孩子,他们对这些记忆的长期的影响来说是比较弱的。
◆儿童的证词有多可靠
现在家长都会有一个焦虑在(特别是幼儿园的家长),就是虐童事件,包括以前爆出来的红黄蓝事件,还有很多爆出来的幼儿园虐童的事件,家长就很着急,因为孩子可能表达不清楚。
这么大的孩子非常容易受暗示。
有一些试验在引导和暗示的作用下,孩子会给出一些错误的证例,但是如果给予中立的启发,孩子是可以说出正确的证词的。
怎么样的情况下会更客观一些?
[if !supportLists]1、[endif]事件发生后尽快访谈。
因为孩子那个时候的情景记忆是最鲜活的,可能时间久了,他就忘了,不清晰了。
[if !supportLists]2、[endif]跟孩子谈的人要中立,不参杂任何立场。
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想跟他聊一聊的时候,就是要中立的。
“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呀?你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
不要有立场,“今天有没有老师打你呀?”之类的。
3、不要问引导性的问题,尽量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4、有耐心,没有偏见,不要去引导他,不要因为自己过度担心,而引导孩子往可能受虐的角度去。
5、没有选择性的奖励和强化的部分,也没有威胁和谴责的部分,尽量是平静的、很淡定地去问。
如果你有潜在的这个部分,孩子也是会闻到那个味道的,他会根据我们家长的部分去调整他的记忆。
PART4 问题答疑
问题1 两岁孩子经常说:“不要”,脾气比较大。
答:我们前面也做了很多的一个应对的方法以及怎么去理解。
再多说一点,就是孩子脾气大。
我们要去看一般发生什么样的事件的时候,他可能会脾气比较大,然后去了解他。这么大的孩子给他一些自主的空间。我们有很多的秘诀,妈妈可以回去试一下。
当孩子真的情绪来了的时候,我们尽量是温和的,可以去安抚他的一个状态。
这么大的孩子,他其实语言还弱,很难去表达,也讲不太清楚他的情绪,也无法表达,然后他可能会哭、会闹,这个样子就需要家长去语言表征“你很生气”,去抚摸他、安慰他,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去跟孩子在一起。
慢慢地,他觉得被理解了,给他更多的自主的部分,他的情绪会有一些缓解。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当我们发现孩子这样了,在心里想:哇,我的孩子长大了,他开始要有独立意识了,他要做自己了,好棒啊!
你如果这样看的话,可能就会少很多情绪,换个角度去看。
问题2 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
答:不知道孩子多大?
孩子一般都会喜欢看动画片的,那么要看他的年龄。
一般两岁以下的孩子,我不太建议去看动画片。
因为两岁以下的孩子,是一个感知运动阶段,他要发展他自己的认知,他是要去看见实物、要去闻、要去摸、要去尝一尝,然后他要去动起来,去学习的,所以这时候看动画片就限制了他这个部分,对他来说是不好的。
所以两岁以下的孩子,我不建议去看动画片、看电视。
两岁以上的,能适当的去看。
你不能给孩子看太长的时间,看跟他年龄相近的、认知发展相同的部分。
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这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
你只能看,互动的部分会比较少一些,那么,这个对孩子来说就不是最好的部分。
怎么去弥补呢?
家长跟孩子一起看,然后家长去互动,之后跟孩子一起去讨论,“哎呀,动画片里的海绵宝宝、小猪佩奇,它是什么样子的呀?”
还可以跟他们去模仿,这样就把单向接收的部分,变成你们两个互动的部分。
这样,电视就变成了一种素材,就像绘本一样,但是重点还是在互动的部分。
我曾经看见一个案例(上次也讲过)。
一个4岁多的孩子,因为他爸爸妈妈比较忙,就会经常给他看平板,回家之后一人抱着一个,也很安静,他就在那看,看很久。
在我们课堂上,他就会表现出语言互动的部分弱一些。他会说很多的词,冒出一些跟那个情境不一样的词,但是他跟别人去交流回忆的就会弱一些。
后来就跟这个家长去交流和沟通,家长是这样说的。
所以,孩子不管是智力与认知,各个方面的发展是需要互动的,跟人互动的部分。
问题3:家长提到宝贝和她不亲。
答:这个需要明细一点,就是孩子大概多大,你的不亲,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我们说孩子从生下来,就像小狗、小猫一样的,他会有一个依恋的部分。
如果生下来自己带得会比较多一些,孩子跟妈妈会有一个依恋的关系;
如果生下来可能是老人带得多一些,比如晚上睡觉也是跟着老人,平时喂食物,陪孩子、逗孩子,这个部分如果妈妈参与的会少一些,孩子就会对老人有一个依恋的部分。
因为他总归是要把他跟一个客体、一个抚养者、养育者建立一定的依恋关系。这样他才能够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才能够活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以,这个依恋关系是跟谁建立的。
一般孩子跟母亲的链接是非常非常深的,我们经常说血浓于水,特别是在0~6个月的时候,孩子跟母亲是非常融合的状态。
如果是自己亲自带的话,会有一些经验。就好像你睡下去了,但是孩子有一个动静,你会马上醒,你会知道;然后孩子睡得挺熟的,你一起来,他好像也会醒,可以去感知到对方。
如果那个阶段不是自己亲自带的,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连接的。
如果要孩子跟家长建立更亲密的一个连接,更深的一个依恋关系,就需要家长有耐心,多去陪伴孩子。比如每天拿出时间来,或者是刚回家的时候,就先跟宝贝打个招呼,然后跟他一起阅读,给他读绘本,陪他一起玩游戏,跟他聊聊天,比如说:“你今天幼儿园发生了什么?”
这一个方面就是增加你们的相互的连接,情感的链接,另一方面也发展孩子的一个认知发展,发展孩子的一个智力的部分。
PART5 总结
再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两岁这个重要的发展期是个创造期,是孩子要开始做自己的一个过程。
第二部分:2~4岁孩子的一个认知发展,以及他怎么指导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要记住,我们要跟孩子说:“这个不是你的原因,跟你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讲儿童记忆的发展。
这个阶段,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记忆是短暂的,很多时候经由暗示会出错。我们可以经常跟孩子去建构记忆,跟孩子去聊天,多问开放性的问题,然后也回应这个,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发展。
如果孩子去幼儿园,回来可以跟孩子聊一下幼儿园发生什么;
如果你想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被虐待,要注意:问的时候要客观,不要有引导的部分。
建议:大家保留一下课件。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问题,可以拿回来翻翻看。因为有一些是我们现在很难马上能够记住的,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知道孩子一个认知发展规律,你可以翻回来看看:“哦,我孩子处于这个阶段”,“哦,是这个样子的”,然后我们就可以更理解孩子,更淡定的去面对孩子。
20190125-解密儿童认知发展2——如何理解孩子的认知思维方式(课程直达 点击立即学习)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3427674150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