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魅力

最近读到《汉字就是这么来的》系列丛书,特别是第一本——走进汉字世界,虽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却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最为精彩的一段,就是作者从文字本身的含义,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进行重新解读,精彩绝伦,深受启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悦”的假借字,这句话是说,学到知识后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这句话我们太熟悉了!从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教这句话。

问题是,学习真的是快乐的吗?反正我们回味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这种说法还真不一定。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他的学习很快乐,他又“乐”在何处呢?作者认为,想要理解这些问题,关键要读懂四个汉字——学、习、时、说。

第一是“学”的内容

孔子学的内容跟我们不一样,他学的传统“六艺”,根据《周礼》中的说法,是礼、乐、射、御、书、数。它们体现为三个层次的教育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礼乐教育,主要用于涵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是周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它是一整套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的法则。对礼的学习,就是在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中,让他掌握做人的道理。古代礼乐相配,行礼的场合往往需要奏乐。

如果说,“礼”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行为规范的话,“乐”则是对一个人的心灵、性情的陶冶。在古人看来,一个沉浸在雅乐中的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温和文雅的品质。

第二个层次是“射”和“御”的教育。“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这是古人投身沙场、保家卫国的必备本领。“射”和“御”之间需要整体配合,这是古代君子的能力素养,也是他们保家卫国的社会责任。

第三个层次是“书”和“数”的教育。“书”是识字,“数”是计算,这是一个人要掌握的文化知识。

“礼乐”教育是涵养品德,“射御”教育是掌握本领,“书数”教育是获取知识。我们看到,古代教育有三个层次——学品德、学本领、学知识,它们指向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教育是“动手动脚”的,特别注重实践。

要知道,我们的古人可不是端坐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听讲,“礼”和“乐”需要演练,“射”和“御”需要实操,这是一种全方位的、使人活动起来的学习。和今天的学习内容相比,“六艺”教育丰富多彩,一点儿也不枯燥。

第二是“学”的本意

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了“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

有人说,“爻”与算卦有关,指的是《周易》中卦爻的符号;也有人说,“爻”就是算筹,是一种算算数的教学工具。无论如何,它都是古人学习的内容。

“学”的下面是一个“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了!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建筑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了古代的教室。

不过,《说文解字》对这个形体有另外一种有趣的解释,认为“子”上面是“冖”(mì),一种罩在鼎上的盖子。“冖,尚矇也。”一个人的心灵被遮蔽起来,就像被罩子罩住了一样,长期处在蒙昧之中,缺乏生命的自觉。

而“学”的实质,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教与学,来打破心灵的蒙昧状态,开启混沌的罩子,给心灵迎来真知的光明。

因此,“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觉悟,这种觉悟不仅是指掌握了多少知识,更是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是“习”的本意

我们今天常说“学习”,在古人看来,“学”和“习”还不太一样。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还是要从汉字说起。

甲骨文中的“习”,上面是“羽”,下面是“日”。到了小篆,下面变成了“白”,这个字形是繁体字“習”的来源。

《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解释道:“习,数(shuò)飞也。”所谓“数飞”,就是多次飞行。无论是“白”还是“日”,“習”的字义都清晰明白,是小鸟在白日里学习飞翔。小鸟学飞,总是“扑棱扑棱”呼扇着翅膀,跟着大鸟从一个枝头飞到另一个枝头上,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单飞。既然是反复学飞,“习”一定有实践的含义!

作者认为,通过汉字的本意,我们可以了解到到,“学”是精神觉悟,“习”是行为实践,它们是一个人成长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学而时习之”中,体现出心灵觉悟和行为实践的统一,这也是儒家传统中的“知行合一”。

第三是“时”的本意

对于“时”,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按时”,“学而时习之”指要按时学习。该上课了,该读书了,你不能还在睡懒觉。第二种是“适时”,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两种理解并不矛盾,按时学习很好懂,那什么是适时学习呢?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学问家叫皇侃,他在《论语义疏》中,对于“时”与“学”的关系,有着非常精彩的说解:

夫学随时气则受业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

所谓“时气”,指的是一年四季各有特点。古人认为,学习时要根据四季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王制》是周代天子的学习制度,里面说,“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春天万物苏生,意气洋洋,每个人都活泼欢快。这个时候要学《诗》。要知道,“诗者,志之所之也”,《诗》是性情的抒发,因此要在春天学习,让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一起生发、一起昂扬。

到了夏天,万物繁盛,因此要学习气象宏大的雅乐,共同振奋。

再到秋天,万物肃杀,这是一个收敛沉潜的季节,应该学《尚书》。在《尚书》中,有古代的历史,也有尧舜禹等上古先王的教导,在一个严肃的季节里,正好可以走进先王的历史传统。

最后是冬天,大地冰封,安静肃穆。因此可以学习礼仪,培养做人的规矩。

在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节律与学习内容形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根据大自然的节奏展开学习,把内心的精神觉悟落实到行为实践之中,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生命过程中。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人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能收获一种生命的充实与拓展。也正是这种成长的收获,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

第四是说的本意

在语言发展的浩瀚长河里,“悦”和“脱”“蜕”来自同一个源头。在古代,它们的读音是相同的,声符都是“兑”,在意义上也相近。“脱”有“解”的意思,而“蜕”则是动物蜕皮,是把外面的一层硬皮“脱”下来。

这几个字的共同特点,是在意义上都有一种“开解”的感觉。由此可知,“悦”不只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心开意解”的欢喜。

遇到一道难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突然灵光一现,思路来了,这就是“悦”;有件事死活想不通,心里打了个结,有人一句话点醒了你,这也是“悦”。“悦”是生命中的豁然开朗,这是一种彻底的开解与觉悟。

解读了“悦”字,我们看到,在“学而时习之”和“不亦说乎”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搭配关系——在“学”和“习”的互动中,在知行合一的收获中,我们才能收获由衷的“悦”,收获这种心开意解的精神至乐。

可以说,“学而时习之”代表着孔子根本的人生方向,那就是一个平凡的生命,如何通过不断地觉悟与实践,不断达到无限的高度与可能。

不得不说,中国文字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钻细研,想必一定可以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