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如何思考》:警惕越俎代庖,三招教你提高孩子学习主动性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看到的一切,并将他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达尔文《自传》。

前段时间在热播剧《安家》中有一个片段,令我记忆深刻,颇为触动。苏天培妈妈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尤其是学习上更是呕心沥血操碎了心。可惜孩子的成绩却非常地差,一度考到了全班倒数,令她非常失望难过。

在同情这个母亲遭遇的同时,我也不禁反思:到底是孩子消极怠慢不愿意学,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现了问题?答案显然是后者。

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跟意愿去安排他的学习与生活,完全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意愿与想法;试问,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培养出出类拔萃,某方面成绩优异的孩子吗?很难。

反观《银河补习班》,出狱后的邓超(马皓文),在看到孩子要被学校开除的糟糕学业成绩时,没有指责没有埋怨。反而是,想办法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满满的爱,鼓励儿子尝试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总是给予儿子自由成长空间。

他更多的像是一个陪伴者,协助者,鼓励着者;在孩子前行的路上,愿意相信他,陪伴他,激励他,让他自己有能力独立而努力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最终,马飞不但在一场洪水中,自己想到自救办法,把床单做成漂浮筏,逃出生天;更是通过自己优异成绩和不懈努力,成为一名伟大航天员,并在危机时刻修好宇宙飞船在急转直下的危机中成功脱险转危为安。

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现,一个成绩倒数,一个独立优秀?是否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克服并解决困难是关键;而父母培养方式,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阻碍或助推作用。

在读到《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这本书时,我更是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从小就痴迷于对昆虫及动植物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达尔文,虽然在一心希望孩子能有远大前程父亲看来有些显得“没出息”,但他却依然坚持自我,继续探索大自然。

好在达尔文的父亲,虽然对他要求很高,但仍然是比较慈祥的家长。而达尔文,也在自我坚持中不断进行着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即使在选择大学方面,也是以能够修习自己热爱的自然科学才接受了父亲建议。

从贝格尔号上的5年,到1839年《达尔文日记》出版,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再到1862年《兰花的传粉》出版,1872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出版,最后到1880年《植物的运动本领》出版,及1881年《植物壤土和蚯蚓》出版。达尔文开始了他一生的真正研究,并将一生追求献给了科学。

读完这本书,掩卷深思,感慨颇多。虽然这是一本比较薄的童书,且配以许多生动有趣的漫画,没多大一会儿就能读完。但这本书引发的,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使我深思,具体到生活实践中来说,我们的现行教育或许并不完美,甚至还有诸多庞杂混乱。

有多少家长,就像安家中的苏天培妈妈那样多加干涉;有多少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揠苗助长;有多少孩子,在本应自己占据主体的学习中,丧失兴趣失去主动性

下面我将就本书出发,以“孩子(重点研究儿童)该如何才能学好为核心”,从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为开始,分析“为什么你的孩子总学不好”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究我们该如何改变,通过什么方式让孩子学得更好这一现实问题。

01【你根本就不了解儿童的世界】成人方式理解孩子徒劳无益,以爱为基,学会理解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从沙溢陪孩子到老师家上课,没位置坐宁可蹲楼道;李湘女儿从小就跳舞、画画;田亮女儿田雨橙从小学习游泳,小提琴…我们看到的不是孩子需要什么,而是家长需要孩子做什么。

广大家长们,真的有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殷殷期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本性,了解孩子的行为吗?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将一生都奉献在观察与分析儿童的学习行为。他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认为,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积极性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这也就提醒我们,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去了解并认识孩子,给予他们信任和时间,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踏出这一步,让我们先从认识并理解孩子的世界开始:

孩子认为世界是完整的,他们需要把世界切割成无数个体

比如说,我们想教孩子去学会一项新的技能,学会滑滑梯。可能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未必如此。

当时我在离家附近的商场,为2岁的女儿办了桔子乐园的儿童乐园卡,然后抱着她跟其他小孩一起在滑梯上排队,准备陪她往下滑走,教她自己试试(儿童滑梯很短,下面也有很多泡泡球,还有安全垫)。

一开始抱着她滑几次,她都表现的非常兴奋、开心觉得刺激,看到身边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往下滑,然后她开始想要自己去尝试。当我把她放在滑梯口时,她一下下变得紧张不已,根本不敢往下看。

在她的内心里从滑梯口到滑下去之后,到躺在安全垫与泡泡球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他还没有做好将滑梯与泡泡球安全点分割开的准备。因此她无法确认他滑下滑梯这一段是否安全,所以产生恐惧。而这种心灵上的切割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经验才能达成。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想当然认为有些事情孩子可以做到;甚至有些问题即使孩子表达出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她也未必是真的可以做到。

将完整世界逐步分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复杂认知过程,需要时间。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积累下许多经验,这种分割将变得越来越容易。

孩子尚不能够很好理解他人,也缺乏完整表达真实自己的能力

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孩子开始面对一个新奇的世界,一开始他们因为各种技能的不完善,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身边人的行为与态度,同时也没办法很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到孩子能够独立掌握语言行动等具体技能之后,才会逐渐有所改善。即便是孩子的年龄在逐渐增长,孩子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并没有完全达到巅峰,他们仍然会在有些情况下表现的幼稚,在大人眼里始终像孩子。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项技能的习得与发展都需要很多的时间。我们应当了解,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应在这个了解与陪伴的过程中,正视他们没有天才般的速度这一事实,充分理解,尽力协助就好。

孩子还在成长发育阶段,能力还未达到完善,会时常犯错

生活中儿童可能经常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而有些家长则会对此大发雷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孩子的许多技能还没有完善,所以他们还在一个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因此时常犯错是正常的,我们要以平和代替恼怒。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接纳容忍孩子的一些小缺点,小毛病,小错误,鼓励他们,赞赏他们,陪伴他们。陪伴并鼓励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时间去进步与完善,付出爱与温柔去了解与成全,才是我们为人父母应该做的事。

其实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技能还尚未完善,他们还在犯错但同时也在成长我们不应当以成人方式去理解孩子,我们应当尝试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以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真正学会理解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02【为什么你的孩子总学不好】身为家长我们有不可推卸之责任,认识孩子学习困境,警惕错误教养方式

世界最顶尖的儿童教育专家与发展心理学大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她《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从她这番话中可以看出,虽然父母关爱孩子非常重要,但不一定因此就要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样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爱孩子。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天性,使他们积极发挥想象力,在自我探索与爱的包容中更充分发育大脑功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善于学习能力并学会应对环境的诸多变化,最终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因为过度担心孩子而越俎代庖,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强加给孩子,却从来不了解孩子面临的真实困境和需要。从胎教、早教到报许多补习班,父母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却可能只是累得焦头烂额。

1.儿童学习中难免遇到的学习困境

知识是陌生的,熟悉后容易忘记

大名鼎鼎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遗忘,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可能会消失到只有很少的比例还能记得。

对于儿童而言也是如此,他们去学习知识的时候,可能比我们成年人感到更加困难。新知识的灌输是他们要去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但却在短时间学会的情况下很快又发生不少遗忘。

这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感更容易使部分家长认为怪孩子不够努力,对学习没有用心,做事情不够认真。其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识记并保持后,再现时出现遗忘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面对孩子学过的知识总是遗忘,考试成绩不佳等情况,家长却无法做到淡定,容易情绪愤怒,常常引发对孩子的指责和攻击。

刚做过的题,你怎么又忘了?

你去上学,到底有没有带着脑子去?

这都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写错?

别人家孩子都会,就你不会。

我说的话,你都记不住是吧?

遗忘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我们大人学到过的知识也会经常出现遗忘。为什么我们能容忍自己犯错,却不能容忍孩子犯错呢?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孩子把学过的知识遗忘,这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境,需要我们去给予帮助与支持。

所以,在面对孩子学业成绩不佳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找问题,帮他们克服困难;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理解接纳孩子现在的不足;我们应该尝试去宽容理解修复,而不是指责谩骂破坏。

信息并非充足,而是信息不足

举个学英语的例子来看,我们在学校学会音标,学会单词,学会做题。但我们却很少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去应用我们所学到的这门语言。

所以最后我们变成了“哑巴式英语”,不少人可能像我一样,虽然英语的笔试成绩会表现不错,但是口语能力却非常捉襟见肘。

就在前几天的研究生复试考试中,英语口语这一项目磕磕巴巴的英语口语表达,使我真正认识到学习这个事情,如果只注重理论脱离了环境而言,我们会以为自己学会了,但是却在真正要去运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不足。

对于儿童的培养也是如此,当我们告诉孩子音节告诉他们单词,却很少告诉他们说话的语境和每句话的作用,孩子的往往是是什么,却缺乏为什么和怎么去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予孩子的信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们应当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孩子充足的信息。

2.警惕家长常见几种错误教育行为

强迫式的教育行为,容易使孩子丧失主动性

《小别离》里面的台词“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一度让人扎心。

有无数父母内心中的真实想法,其实也是如此: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同龄人节奏,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远大前程。

所以许多父母选择强迫自己的孩子去报一堆的课外班兴趣班,多方位培养孩子,以为可以让孩子变得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

可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抵触中,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对外界失去好奇心。

纠正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产生自卑丧失自纠

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是这样的,“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你怎么又…你应该这样这样…”

父母以为孩子的错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他们关心则乱,忽略了孩子其实有他们自己的纠正能力。

而在家长盲目对孩子进行纠正的过程中,很容易伤害到孩子自信心,而他们本身可以通过内心而进行自我纠正的能力,也逐渐消失殆尽。

设定学习时间表,一概而论揠苗助长

有很多家长,总是干涉孩子学习进程,主动给自己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表,让他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实施,从而成为一个有成绩优异的孩子。

可这些事无巨细的安排,真的能带给孩子帮助与进步吗?不见得。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兴趣也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不一样,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因材施教,注重个体情况,按照孩子自己自身情况出发,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从旁协助,这才是恰当方式。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去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不好”是不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学习困境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帮助他们;同时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反思,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是否使用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并及时调整。

03【如何去做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好】尊重天性,发挥孩子主动学习能力,家长重塑对孩子教养方式的认知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了解了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好认识并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总是学不好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如何去做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学得更好。

1.尊重天性,发挥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

培养孩子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有一天,达尔文看到两只不一样的金龟子。正当他两手各抓住一只时,第三只金龟子进入了它的视线:绝不能让它逃掉!于是达尔文决定将其中一只含在嘴里。哎呀!这只小昆虫喷出一股酸液,烧伤了达尔文的舌头!太疼了,达尔文只好放走了三只金龟子。

对于未知事物,达尔文总是有很深的乐趣沉迷其中,这是他一生中能够达到很大成就的一个基础。他从对一切生物都感兴趣,变成一名狂热的爱好者,在后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达尔文的父亲虽然不支持他如此“不务正业”,但却对孩子痴迷的事情没有横加阻拦。所以小达尔文才能在很小的时候,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以此为开始,开始一生的有趣探索。

尊重孩子进行的理解和表达

哪怕是再小的孩子,脑海里也有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的欲望,他们想要知道大人在说什么,同时又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是有些父母却很少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他们觉得孩子只是个孩子,现在孩子想要跟父母进行沟通,表达的时候被父母强行打断,晾在一边。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中会害怕跟父母进行沟通,变得压抑而自卑,性格内向。

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明明想要跟自己的父母求助却被对方说我很忙而推开,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再向父母求助,也不敢轻易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们发现,与父母相处融洽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家庭的温馨氛围中,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有些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则选择沉默。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理解孩子,尊重他们表达沟通的权利,认真的对待而不是忽视,这不但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

鼓励孩子努力,并勇于证明自己

比如,在教女儿画画的时候,当我能够很成功的画出一只佩奇,而她却画出的歪曲而难看的时候,她就会非常伤心失望,扔掉画板。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当他们看到父母可以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去学习模仿学习(以仿效榜样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模式)。

但如果他们发现自己没办法做到像父母那样,他们就很可能会感到失败与受伤,如果长期如此的话,很有可能会养成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照顾到孩子的自卑感跟虚荣心,在他们进行模仿学习的时候,适当示弱,使孩子能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被父母不断鼓励,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持续进步。

2.家长方面,重塑对孩子教养方式的认知

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学会欣赏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对自己的儿子马飞就是如此,他不相信别人对儿子的评判,他认为儿子一定可以学好。

在儿子面前,他就像一个大小孩一样,陪着儿子不断成长,帮助儿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儿子学会战胜困难走出坎坷,他欣赏他,肯定他,鼓励他。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温柔以待,懂得欣赏孩子,最终使孩子逐步获得成功。在他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这些,也同样值得我们其他父母去进行学习。

充分了解孩子,多观察孩子情况

他是一个很棒的父亲,与孩子很亲密,很宽容,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达尔文不但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一个孩子出生开始,他就每天记录他的行为和发育,坚持三年之久。

他从观察孩子最初的反应,打哈欠,打喷嚏,伸懒腰,打嗝等,到测试孩子们对声音光线颜色的不同反应,再到孩子如何表达愤怒,高兴,害怕等情绪以及交流方式。

作为父亲的他,不断在观察并思考孩子的各种行为中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并总结更好育儿的经验,将几个孩子都养育得很优秀。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学习的。

尊重孩子,从孩子具体情况出发

海伦·凯勒从小残疾,听不到看不到,甚至连说话都说不清楚,但她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反而是通过很多的方式去帮助她。

7岁的时候为她请来家庭教师,不但学会了手语,而且在不断的学习与努力中逐渐精通多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与慈善家。

这与她的父母对她的尊重,和对她具体情况的接纳是分不开的。她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选择了宽容接纳与因材施教,才成就了海伦凯勒一生的伟大成就。

协助孩子,避免对他们强迫教育

从《虎爸猫妈》,《小欢喜》再到《安家》,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选择了强迫式的教育。

他们像直升机父母般,时刻盯着孩子的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干涉改正。但这恰恰恰是错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协助孩子,而不是主导他们。

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家长只是协助者。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对孩子教育做出正确而明智的抉择。

相信孩子,认可他独特的学习方式

达尔文的父亲,最终在自己的意愿与孩子的兴趣间,选择了支持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达尔文也不负众望,在5年的航海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的标本和化石,为科学发展的向前推进贡献了不小力量。

达尔文的父亲,在对儿子的长期观察中,被他的努力与认真打动,选择相信孩子,认可孩子自身选定的独特学习方式,而事实证明,这一选择的确是正确的。

达尔文后来的一系列成就也都说明,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如果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去鼓励,去相信孩子。

将以孩子为中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以上我们主要分析了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家长为中心来对孩子展开教养,那么,再将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协助孩子并选择相信孩子。以认可孩子学习方式为基础,我们应欣赏孩子,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这样,再加上学校老师的教导,孩子的成绩应该有所保障。

小结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一书虽然讲述的是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后来的探索之旅,以及他一生的人生轨迹与伟大成就。而从达尔文作为一个称职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宽容的教育中,我们广大家长也应对“儿童如何才能学得更好”这一问题引发深刻反思。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站在孩子角度充分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我们应当透过孩子的学习困境审视我们的教养方式,去分析孩子为什么学得不好的原因;我们应当尊重孩子天性,欣赏孩子,在重塑我们对于教养孩子方式新认知的过程中,警惕“越俎代庖”,认清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会认可孩子学习方式,鼓励孩子发挥出他的学习主动性,从而逐步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家如何思考》:警惕越俎代庖,三招教你提高孩子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