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日课(121~130)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2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30课/总第1358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荆州日录

汤放桀,武王伐纣,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义。


感受:

齐宣王问:

“成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臣属谋害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

“毁弃仁的人叫做贼,背弃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

听说过诛杀独夫殷纣,没听说过谋害君主。”


失去民心的暴君就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


二一附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


何以在下之人

能为此非常之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者

秉承天地之意

行天地民物一体之仁者也

有德者居之

以为天则

民物天体本一体也

此处

会得

自明得

人人皆有圣贤资质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2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9课/总第1357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詹阜民子南所录

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

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感受:

孟子曰:“存其心。”“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陆九渊根据孟学理论逻辑提出了存心、先立乎其大的“易简”工夫理论。


二一附曰:

先生之学有所受?

因读《孟子》自得之。


良知良能

反身而诚

立乎其大

其小不夺

得会孟夫子

与天地参同之浩然气处

海雨天风同逍遥!!!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2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8课/总第1356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詹阜民子南所录

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


今之读书谈经者,历叙数十家之旨,而以己意终之,开辟反复,自谓究竟精微。

然试探其实,固未之得也。


感受:

书读百遍,循序渐进

向内会其象,向内会其意

十家之旨,己意终之

开辟反复,外求口耳


明其本末,知所先后

不惑多岐,不蔽浮说


二一附曰:

读书

不必穷索,平易读之,

识其可识,久将自明,

毋耻不知。


如此大道坦坦

若能行之有时

自得其妙窍

自得其妙用


读书谈经,数家之旨,己意终之,开辟反复,自谓究竟。

试探其实,固未之得。


一叶障目小心肝

不会古人天地间

井底之蛙呱呱叫

夏季恬噪一老蝉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7课/总第1355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詹阜民子南所录

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

阜民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

阜民问先生:“何以知之﹖”

曰:“占之眸子而已。”

因谓阜民:“道果在迩乎﹖”

阜民曰:“然。昔者尝以南轩张先生所类洙泗言仁书考察之,终不知仁。今始解矣。”

先生曰:“是即知也,勇也。”

阜民因言而通。对曰:“不惟知、勇,万善皆是物也。”


感受:

佛祖拈花

迦叶一笑

道在吾心

吾性自足


二一附曰:

先生谓学者,常闭目亦佳。


有心之人

只是得师一向示之

便得其径


阜民无事,

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半月。


得法能持

持之有道

即是得自在!


一日下楼,

忽觉此心,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


得之恍恍惚惚兮

寻师以堪!!!


先生,

目逆视之,此理已显!!!


元上生光明

此处自不同

灵犀点相会

别样会心头


何以知之﹖

占之眸子。

道果在迩﹖

昔考仁书,终不知仁。今始解矣。

是即知勇!!!

因言而通。

知、勇,万善!!!


豁豁然

贯通矣

光灿灿

其若是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6课/总第1354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詹阜民子南所录

阜民既还邸,遂尽屏诸书。

及后来其不可,又问。

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感受:

陆九渊并不是不教人读书,

更不是说“无须书本知识”。

而是主张人要明白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


二一附曰:

阜民还邸,尽屏诸书。

不可又问。

人不读书?煞有甚事。


明体达用处

书是好东西

以誌视万物

万象生光辉!!!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5课/总第1353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詹阜民子南所录

今所学果何事?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

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


感受:

在槐堂,第一堂课就是:辨志。

最后一课还是辨志。

目的是:学做人。

一学生乍一听到做人才是求学的目的,

激动得七日未睡,原来昔日之非全在和血气争寨作主!

其他同学非常担心,

陆象山胸有成竹地说:

“一个人就怕不知错。

既然知错,还担心君子的灵魂不安静入睡。”


二一附曰:

人生天地间,所学果何事?

为人尽人道。学者以为学,

学为人而已,非有他为也。

此处立得定,时雨沐春风!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4课/总第1352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包扬显道所录

王遇子合问:“学问之道何先?”

曰:“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也。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

子合曰:“是,请益。”

不答。

先生曰:“子合要某说性善性恶、伊洛释老,此等话不副其求,故曰是而已。

吾欲其理会此说,所以不答。”


感受:

学问之道何为先?

答曰:为善去恶。

什么是人性的善恶及来源?

答曰:伊洛释老各家讲了很多,你自己理会,我不回答。


陆九渊认为,

从本心出发,性无不善。

良心不能发见,一为物欲遮蔽,二为环境习染。


二一附曰:

子合问道:

学问之道何先?

师曰:亲师友,去己之不美。

子合不答。


心不在几上

诚不得信

言之泛泛如是!


子合要说

性善性恶、伊洛释老,


理上求法

不行于心

奈何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3课/总第1351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包扬显道所录

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

事好,心却不好。


感受:

心为因

事为果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二一附曰:

不论事末,就心上说。

事好心非处,

是元上工夫,

切实用功。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2课/总第1350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包扬显道所录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只就近易处着着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务远。


感受:

修齐治平

修身为本为迩为易

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

身修处无虚见无贪高务远


二一附曰:

道迩求远?事易求难?

就近易处,着着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远。


如此

便是日用道中行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9月1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1课/总第1349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语录下》

包扬显道所录

见人收拾者,又一切古执去了,又不免教他稍放开。

此处难,不收拾亦不得,收拾又执。

这般要处,要人自理会得。


感受: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

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有事时,收敛中有放松

无事时,放松中有收敛


二一附曰:

见人收拾,一切古执,教他稍放。

此处收拾,执又不执。

这般要处,自理会得。


功夫妙窍

用者

会得

天下太平

自得

会不得

天翻地覆

不自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象山语录》日课(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