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缓存Redis之Pipeline(管道)

Pipeline,你土味一点你把它翻译成一条龙服务

专业一点,叫它综合解决方案,就行。

算法或者大数据分析里的

可重复使用,针对新的数据,直接输入数据,可以得到结果。

一个典型的机器学习构建包含若干个过程

1、源数据ETL

2、数据预处理

3、特征选取

4、模型训练与验证

以上四个步骤可以抽象为一个包括多个步骤的流水线式工作,从数据收集开始至输出我们需要的最终结果。

因此,对以上多个步骤、进行抽象建模,简化为流水线式工作流程则存在着可行性,下载数据,解压数据,根据标签把数据分到不同目录的工作对利用spark进行机器学习的用户来说,流水线式机器学习比单个步骤独立建模更加高效、易用。

管道机制实现了对全部步骤的流式化封装和管理(streaming workflows with pipelines)。注意:管道机制更像是编程技巧的创新,而非算法的创新。

管道机制在机器学习算法中得以应用的根源在于,参数集在新数据集(比如测试集)上的重复使用。

redis客户端执行一条命令分4个过程:

  发送命令-〉命令排队-〉命令执行-〉返回结果

这个过程称为Round trip time(简称RTT, 往返时间),mget mset有效节约了RTT,但大部分命令(如hgetall,并没有mhgetall)不支持批量操作,需要消耗N次RTT ,这个时候需要pipeline来解决这个问题。其目的是将一批命令打包到一个内部维护的queue里,然后建立socket与server交互,这时候是只会发送一次命令,也就是只会交互一次,然后queue内的命令都执行完后会一起返回结果,这样大大减少了通信的次数,自然降低了通信所耗费的时间。queue是先进先出,所以可以保证执行顺序。

Redis 的 pipeline(管道)功能在命令行中没有,但 redis 是支持 pipeline 的,而且在各个语言版的 client 中都有相应的实现。 由于网络开销延迟,就算 redis server 端有很强的处理能力,也会由于收到的 client 消息少,而造成吞吐量小。当 client 使用 pipelining 发送命令时,redis server 必须将部分请求放到队列中(使用内存),执行完毕后一次性发送结果;如果发送的命令很多的话,建议对返回的结果加标签,当然这也会增加使用的内存;

通信模型分布式缓存Redis之Pipeline(管道)_第1张图片分布式缓存Redis之Pipeline(管道)_第2张图片

 流水线

分布式缓存Redis之Pipeline(管道)_第3张图片分布式缓存Redis之Pipeline(管道)_第4张图片

分布式缓存Redis之Pipeline(管道)_第5张图片  

Pipeline 在某些场景下非常有用,比如有多个 command 需要被“及时的”提交,而且他们对相应结果没有互相依赖,对结果响应也无需立即获得,那么 pipeline 就可以充当这种“批处理”的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大的提升性能,性能提升的原因主要是 TCP 连接中减少了“交互往返”的时间。

不过在编码时请注意,pipeline 期间将“独占”链接,此期间将不能进行非“管道”类型的其他操作,直到 pipeline 关闭;如果你的 pipeline 的指令集很庞大,为了不干扰链接中的其他操作,你可以为 pipeline 操作新建 Client 链接,让 pipeline 和其他正常操作分离在2个 client 中。不过 pipeline 事实上所能容忍的操作个数,和 socket-output 缓冲区大小/返回结果的数据尺寸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意味着每个 redis-server 同时所能支撑的 pipeline 链接的个数,也是有限的,这将受限于 server 的物理内存或网络接口的缓冲能力。

简介

  Redis 使用的是客户端-服务器(CS)模型和请求/响应协议的 TCP 服务器。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一个请求会遵循以下步骤: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一个查询请求,并监听 Socket 返回,通常是以阻塞模式,等待服务端响应。服务端处理命令,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Redis 客户端与 Redis 服务器之间使用 TCP 协议进行连接,一个客户端可以通过一个 socket 连接发起多个请求命令。每个请求命令发出后 client 通常会阻塞并等待 redis 服务器处理,redis 处理完请求命令后会将结果通过响应报文返回给 client,因此当执行多条命令的时候都需要等待上一条命令执行完毕才能执行。比如:

其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于通信会有网络延迟,假如 client 和 server 之间的包传输时间需要0.125秒。那么上面的三个命令6个报文至少需要0.75秒才能完成。这样即使 redis 每秒能处理100个命令,而我们的 client 也只能一秒钟发出四个命令。这显然没有充分利用 redis 的处理能力。

 而管道(pipeline)可以一次性发送多条命令并在执行完后一次性将结果返回,pipeline 通过减少客户端与 redis 的通信次数来实现降低往返延时时间,而且 Pipeline 实现的原理是队列,而队列的原理是时先进先出,这样就保证数据的顺序性。 Pipeline 的默认的同步的个数为53个,也就是说 arges 中累加到53条数据时会把数据提交。其过程如下图所示:client 可以将三个命令放到一个 tcp 报文一起发送,server 则可以将三条命令的处理结果放到一个 tcp 报文返回。

需要注意到是用 pipeline 方式打包命令发送,redis 必须在处理完所有命令前先缓存起所有命令的处理结果。打包的命令越多,缓存消耗内存也越多。所以并不是打包的命令越多越好。具体多少合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测试。

大量 pipeline 应用场景可通过 Redis 脚本(Redis 版本 >= 2.6)得到更高效的处理,后者在服务器端执行大量工作。脚本的一大优势是可通过最小的延迟读写数据,让读、计算、写等操作变得非常快(pipeline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因为客户端在写命令前需要读命令返回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mindspore,深度学习,缓存,分布式,re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