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方案以及设计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和濒危的现状,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家建立了专门保护工作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国大多数省区也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并正加大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全面普查阶段已经开始。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源数据库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的最好方式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和交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必须消除文化交流和对话之间的“数字鸿沟”。只有在技术上不断进步,才能消除不平等的“游戏规则”或歧视性的技术壁垒。所以,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数字技术,扩大自己的文

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能更好地保存一些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经济社会环境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等,运用科学手段保护保存中华五千多年留下的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结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搜集和购买的民间文化资源种类和分布状况、传承人的记录、调查图表、保护项目清单以及创作的相关录音、影像、图片等珍贵实物资料等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但目前这些资料分散保存各普查专家和工作人员手中,由于各人习惯和情况不同,其收集、整理资料的手段、格式各种各样,给下一步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各种格式统一的、可转换的数据库系统,才能将非遗普查、收集整理的资源统一整合,既有利于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工作人员更好地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又利于普通群众学习、传承,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长期保存和保护、世代相承和传播。因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非常重要和迫在眉睫的。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大多数省区也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仍未着手和启动。其中原因主要在资金短缺、数据资源层次不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文化工程,它不仅涉及文化多样性、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政治和文化权利,而且与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当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数据来源的保证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人员配备等方面要加大力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工作之一,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统一管理、高效检查和利用的重要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论证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投资兴建前应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调研、预测和评价,进行可行性论证。其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报告等步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需求研究是反映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方面信息的总集成,研究的主题和范围主要界定在这一项目上。在网络环境下,以数据库建设为契机,对该遗产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发掘和整理,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以及跨地域、无时限的信息获取的重要方式。可行性研究是对资金、资源和人员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种方案以便比较,从数据库使用的角度回答项目的可行与否。各省、市、地资源数据库建设单位可选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核心,以文本资源作为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建设包括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载体(如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资料)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完成需求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后,提出周密详细可靠的评价报告,交付决策部门。根据数据库建设论证,在征求各参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比较详细的方案,确立建设目标、任务、时间等。


(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在调查搜集的过程中动用文字、录音、照片、录像、摄影、数码摄像等技术手段科学地全面记录下来的资源,是“非遗”数据库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人员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数据库是在不断增加和更新的。作为地方“非遗”数据库建设者,应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数据库系统为指导方向,在项目分类上,应统一按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为国家级别标准,其标准分别是: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传统戏剧;五、曲艺;六、杂技与竞技;七、民间美术;八、传统手工技艺;九、传统医药;十、民俗。在十大分类目录下又细分出一些二级类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结构的第二层,如:民间音乐,又细分为民歌、器乐、舞蹈、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及其他类。各省级行政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又可按地区细分到市、县;各市、县又可具体划到乡、镇。还可以从保存方式来分,分别有:电子文档、图片、音像、影像等,各方式又分为许多子方式等。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根据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应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国家或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软件设计系统上其数据是可互转、互换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技术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是指存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软硬件存储系统,包括网络存储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取数据的软件平台,不同保存方式的数据存储方案的确定和实施,以及数据存储系统的升级、维护与持续建设的计划和工作需求等。

(一)数据库存储系统

        数据库存储系统是指数据存储介质的选择、数据逻辑关系的设计和数据存储结构的设计等,主要满足高集合宽带、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可互操作性。数据库存储系统建设主要涉及需求分析、方案确定、设备的购买及其与服务器的连接等内容,网络存储设备一般应与服务器的购买同步考虑。多数服务器供应商都会提供解决方案,并提供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集成与互联。

(二)数据库著录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著录系统是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门户应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内容信息和标引等的录入、修改、保存以及电子文件的上传等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录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将标准规范加以实施,在数据入口处将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和保存要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系统中。所有的资源数据包括电子文本、图片、影音等多媒体资料的输入工作都在此环节完成,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

(三)数据处理整合系统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依据规范体系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与规范化处理;并对批量数据进行导入、导出、挂接和实现规范性校验的自动化数据著录系统,一般由技术支持人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求,总结和预先定义数据处理的标准和自动处理规划来完成,以方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四)检索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检索系统应具备信息分类、多条件组合、文件类型、图片、区域等多种检索方式,以满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普通群众的基本需求。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检索系统中,要运用比较、逻辑、属性、限定运算符和加权等运算符,来建立起系统的可以互操性的链接,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都应该指向检索点,依靠标目索引,将各检索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结构,反映数据之间的内在的、立体的联系,从而增强数据库的检索功能。

(五)备份系统

        计算机同其他设备一样,容易发生故障,包括病毒侵蚀故障、磁盘故障、电源故障、软件故障等,一旦发生故障就可能造成数据库的数据丢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是保证数据库一旦出现故障时,可以将数据库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数据备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拥有许多关键的数据,这些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建设备份系统时,一方面要建立实施备份的软硬件支撑平台系统,一方面要制订备份的策略和计划,并在工作中实施和维护,同时还需要对备份的数据实行全面的管理。

(六)多站点信息抓取系统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也为了完善,并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的内容,数据库平台需要支持多站点信息抓取系统。

抓取系统包括:

对目标网站进行信息自动抓取,支持HTML页面内各种数据的采集,如文本信息,URL,数字,日期,图片等

-支持命令行格式,可以Windows任务计划器配合,定期抽取目标网站

-支持记录唯一索引,避免相同信息重复入库

-支持多页面文章内容自动抽取与合并

-支持下一页自动浏览功能

-支持直接提交表单

-支持模拟提交表单

-支持动作脚本

-支持从一个页面中抽取多个数据表

-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而不是文件中,因此与利用这些数据的网站程序或者桌面程序之间没有任何耦合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安全与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传承与发展则要依靠各民族群众,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要向大众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的利用和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数据库的使用对象或用户主要是进行数据输入、整理的工作人员;有关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项目的传承人、传承群体;感兴趣的普通群众等。因此数据库既要能浏览、可观赏,还要能参与、互动。但在数据库共享的同时,数据安全存在的隐患也无处不在。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资料中有些是可以共享的,是世代相传的和为全民族所有的,不存在版权、知识产权之争,如各民族的饮食、生活方式、语言、风俗、节气等,这些都是受自然生态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手工技艺等,有着个人或家庭的传承习俗及商业利益在里面,会有知识产权、版权的纠纷,制作过程是不能共享的,需要对系统的不同用户选择不同的安全加密级别的操作权限,以防数据库非法访问、修改、拷贝。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中要特别注意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在满足用户需求、数据共享的同时,切实保护某些项目的传承人、传承群体的利益以及数据库的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中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心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下,各省市区要认真落实规范化问题,培训人才,争取企业、商界的参与,协调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快速检索与服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真正推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有序化进程。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稿参考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首页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检索页面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项目名录列表页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项目名录详情页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项目传承人列表页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项目传承人详情页1-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摄影师展示页1-5-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摄影师主页1-5-2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新闻报道列表页1-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新闻报道详情页 1-6-2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方案以及设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