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的“经验”“自我概念”的理解

<一>精神分析学派中的的“本我”“自我”“超我”

佛洛伊德是心理学四大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括了一个人所有的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包括善本能和恶本能,而佛罗伊德认为一个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就是性本能(力比多),它是一个人进行精神活动的力量基础和源泉,以满足“快乐”为其遵循的原则。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这五个阶段中不论哪一个阶段没有得到满足都会在后期的成长中通过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出来;“自我”是理性的判断,是判断“本我”能不能实现可不可以实现的“阀门”,但“自我”不是独立的存在,它活动的能量是依靠“本我”供给,有时候会有“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本我”就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能;“超我”是以充满了正义良心和道德理念的“准绳”存在于人的人格层面,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为“自我”树立了好和坏的标准,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会和平共处,不过“本我”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不甘于受限的,有时候,就会推到“自我”和“超我”一较高低,这样一来,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失衡,一个人就会表现出来心理的问题行为的失常。

举例:

一个0-1岁的婴儿常常在吸吮妈妈乳汁的过程中,突然被抱走,这样在这个婴儿长大后,每次一看到好吃的就会吃个够,因为他担心在吃的过程中,好吃的东西会突然失去,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就会很吃吃够。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在0-1岁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婴儿在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吃货一个胖子了。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经验”和“自我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经验”可以理解成为是精神分析中“本我”中的积极向上的本身具有的机体智慧,性本善的好的部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于身边的重要他人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经验”(我那样做就会快乐,就能让我更好的发展和成长),把重要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以及社会价值观吸收过来让自己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及社会价值观就是“自我概念”。

如果“经验”和“自我概念”一致,那么人的心理就是协调的,也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失调的本质就是“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

举例:

女儿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在北京一家外企上市公司工作。妈妈生活在一个六线城市,妈妈心里知道在北京像女儿这种情况没有结婚的人有很多,三十岁的年龄也根本就不是问题,没有结婚是没有遇见合适的人,为了女儿将来的幸福,可以让女儿自己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可一遇到女儿过节回家听到亲戚邻居问有关女儿是否结婚的问题就会着急,尤其是看到女儿的同学有的已经有了孩子,就会害怕,就会产生焦虑,就会逼着女儿去相亲。

在这里“经验”就是“心里知道在北京像女儿这种情况没有结婚的人有很多,三十岁的年龄也根本就不是问题,没有结婚是没有遇见合适的人,为了女儿将来的幸福,可以让女儿自己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这是一位母亲本能对女儿的爱和考虑;而“自我概念”也就是价值条件化在这里表现在“妈妈生活在一个六线城市,亲戚邻居一见到女儿回来就会问有关女儿是否已经结婚的问题,看到身边女儿的同学都已经有了孩子”——你看看,像你这么大的都结婚了,人家和你一样的都有孩子了,你连个对象都没有,你以后咋办呀?这种为女儿的担心所引发的焦虑就出现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对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的“经验”“自我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