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反/手机相机结构、摄影以及效果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摘要:本文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相机成像原理,从光影反射,经过透镜,sensor感光到AD转换,DSP数字信号处理,再经过后期算法得到最终效果。接下来,阐述了各模块功能和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一些图像效果评价概念和方法。本文适用于摄影初学者,初次购买单反以及图像效果相关领域的人做初步了解。


首先,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单反,对于单反而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机身和镜头。镜头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聚焦和成像,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镜头,主要跟其焦段有关,比如说拍摄大场景,除了拍摄者离画面尽可能远从而获得较大视角之外,还可以采用广角焦距,大的FOV(视场角)可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场景囊括在画面当中。同时,镜头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光圈大小,光圈越大,色散和结构控制越难,价格越贵,但是其景深越浅,还能够实现更短的快门时间。另外,在镜头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组件——对焦系统,比如镜头上标注的USM(超声波马达)/STM(步进马达)。而对于机身而言,主要功能是完成光电信号转换,数字图像处理,以及实现最终JPG/RAW图的输出,购买单反主要参考的指标包括Sensor大小(全画幅/半画幅),图像处理器,像素大小等,其中,sensor大小尤为重要。那么单反是如何完成成像的呢?图像质量好坏该如何评价呢?


单反机身和镜头

一  光成像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解释几个问题:1,光是如何成像的呢;2,为什么可以成像并记录下来;3,如何形成彩色图像。4,感光基本单位是像素 ,像素是否可以无限小?

1.1,光是如何成像的呢?

相机成像过程经常和我们的眼睛系统进行类比,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画面时,其实是太阳光线的反射,然后反射光经过晶状体聚焦,将画面落到视网膜上,此时人眼中的视锥细胞(颜色)和视感细胞(亮度)分别感受到光线,再经过大脑神经系统处理形成画面,最后传输给我们。而同样的,当我们要拍摄一个建筑物时,取景框选中建筑物,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以及对焦点,此时按下快门,建筑画面光线经过镜头聚焦到相机底片上感光,形成画面,基本原理同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原理


光线进入单反镜头线路图

1.2,为什么可以成像并被记录下来?

对于眼睛而言,视锥细胞(颜色)和视感细胞(亮度)分别能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相应,从而实现可见光的有效识别。但是对于sensor而言,并不能智能筛选,因此,需要其他的方法。首先,人眼主要是能够有效感知波长在380nm-760nm,即可见光,因此镜头里面通常会有IR CUT滤光片,主要作用就是滤除红外光。其次,sensor主要材料是Si,硅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在于,其禁带宽度为1.12 eV左右,因此,根据能带理论,波长小于1200nm的电磁波都能使之有效的响应。另外,因为拍摄的时候主要的光线为反射光,大部分紫外光(短波)都被吸收掉了,因此si材料能够很好的实现可见光范围内的响应。SI材料价带里面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之后,发生跃迁,穿过禁带,到达导带,形成自由电子,从而产生电荷信号,实现了光信息到电信号的转变。这些电信号即像素的亮暗信息,经过被放大,数模转换,以及后续DSP处理成像raw图信息存储下来,之后再经过一系列图像处理技术输出成JPG。


不同颜色光波长对应图


1.3,如何形成彩色图像。

彩色图像对应的是黑白图像,上个世纪中期,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携带式照相机,当时使用碘化银显影技术,但只能拍摄黑白光影,并且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约20分钟左右。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相机图

实际上,对于现阶段的CCD或者CMOS而言,也只是能够感应光的信号强弱,并不能区别不同的波长/颜色。曝光时间越长,感应的信号电荷越多,电流信号越大,灰度值就越大,亮度值就越高。如果是8bit储存亮暗信息,即最暗是0,全黑,最亮是255,全白,不同信号强度就对应不同的灰度值,但最终也只是灰度图片,并不能形成颜色信息。为了实现彩色影像记录,工程师们发明了滤色片,即白光经过滤色片之后,只能保留某一种颜色的光,而所有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三原色(红R、绿G、蓝B)混合而成,因此如果在某一个像素上覆盖RGB三种滤色片,经过三次曝光然后将三次电荷信息合在一起即可实现彩色信息输出。但是工艺上需要做三层底片,且技术处理复杂,价格昂贵,后续逐渐被其他方法取代,其中Bayer阵列是最为成功的一种方法。简单地来说,就是通过设置RGGB阵列滤色片,然后通过插值计算,还原每个像素应该记录某场景最原始的颜色信息。


Bayer Pattern

具体来讲,即在每个像素上面覆盖一种滤色片,每一个像素都会对应一种颜色亮暗信息,如下图所示,以GRRB bayer为例,R滤色片经过光线过滤,只允许红光穿过,因此该像素只记录红色信息,G/B原理类似,最终形成RGGB马赛克的图形。


拜耳滤色片光线示意图

形成马赛克图像之后,需要进行去马赛克处理,即Remosiac基础,其实就是一个插值算法,猜像素原始正确的颜色信息,比如说最邻域插值,双线性插值等等。


马赛克图像和去马赛克之后的图像

1.4 认识像素,是否存在极限分辨率?

图像最小单元是像素,最开始银盐胶片最小单元/像素是卤化银晶体颗粒,其直径范围为20~50微米到50纳米间,大部分直径大小在0.1~4微米,因此135胶片相机的像素大约为4-16M像素。随着CCD工艺的发展,人们指定了相同大小的像素尺寸,假设24*36mm(35mm)的sensor大小,随着像素尺寸的缩小,能够实现更大的像素分辨率。但是,单pixel面积越小,需要更大的光圈来减小可见光衍射对几何光学的影响,主要跟艾里斑有关,因此存在极限分辨率。


卤化银底片电子显微镜图

光的衍射(Diffraction)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光经过圆形口径后成像,并不会汇聚成绝对的点,而是形成明暗相间,距离不等的同心圆光斑,其中中央斑最大,集中了84%的能量,可以看作衍射扩散的主要部分,被称为Airy Disc(爱里斑)。因此如果两个相邻点形成的Airy Disc的角距离小于一个Airy Disc角距离时,这两个点无法分辨。也就是说如果两成像点如果混合在一块的时候,理论上人眼就分不清了。因此对于光圈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镜头,其衍射极限分辨率就是AiryDisc的直径。

另外,衍射极限光圈=像素尺寸/(1.22x光波波长),衍射极限光圈与单个像素间距大小有关。像素密度,衍射极限光圈越大;成像面积越大,衍射极限光圈越小;总之像素密度越大,越不适合用小光圈。



后续待更新


注:图片均来源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联系删除!

主要参考资料

1,www.canon.com.cn/

2,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2/12/bayer_filter.html

3,https://www.cnblogs.com/sunny-li/p/8641767.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单反/手机相机结构、摄影以及效果基本概念和原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