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学习的方法

读了这么多年书,上了那么多年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某一刻突然发现,自己坚持多年的学习方法竟然是低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是的,《认知天性》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jpg

上课认真听讲,一丝不苟地做笔记,看课本,还画出关键段落;考试前不断重复阅读笔记、重点,并把它们背的滚瓜烂熟。

平常不学习,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在考试前进行大量集中复习。这种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相对于那些一直学习的人来说是比较少的,但是两者考试成绩却相差不大。

背单词的时候,把单词里的字母逐一读出来,然后把对应的中文释义读出来。(而且通常只读第一条释义)

对很多人来说,上述场景都不陌生。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不但能达到目的甚至成效显著,只是,这是有效率的学习吗?如果不是,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哪里有问题?如果不是,那么怎样的学习方法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告诉我们:上述学习方法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

①集中重复学习

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不知道大家怎样,反正我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的。专心致志、重复重复重复、熟能生巧......

然而这样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重复学习有三大不足:
1.浪费时间;
2.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
3.会给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对学习的内容越熟悉,我们会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列出12张普通硬币的图片,让你从中找出唯一正确的一张。虽说你见过无数次硬币,但还是很难自信的判断出,哪一张是正确的。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常常自以为是的感觉了解了。

同样也有研究证明,重复学习本身并不能带来优秀的长期记忆。

2008年,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们对重复阅读帮助理解和记忆散文效果的一系列研究。他们的一些研究显示,多次阅读相同的课文,人们的理解以及延伸出来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重复阅读只有微不足道的好处。这种好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中:

第一种情况是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阅读过学习资料后立刻重新看一遍,另一组则只看一遍学习资料。两组学生看完资料后马上接受测验,这时念两遍的学生要比念一遍的学生成绩稍好。不过如果把测试的时间延后一些,立刻重复阅读的好处就体现不出来了,两组人的表现都处在同一水平。

第二种情况则是让一些学生先阅读资料,几周后再读一遍。这组进行了间隔阅读的学生,测验成绩就好过没有重读的学生。

举一个更感同身受的例子,大学期末考试结束后,突击考试后的我们,还能想起来背的马哲题吗?

②为什么我们放不下重复学习?

既然重复学习没有效果,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还愿意用这种方法呢?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一直在接受糟糕的学习建议;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自以为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其实,熟悉并不代表真的掌握,能背诵并不代表真的理解,也不代表能应用,更不代表能把未知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

其实是元认知能力缺乏的表现。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重复学习会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记住知识点并能流利的背诵出来就是掌握住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的学习内涵。结果就会使我们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费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二是喜欢使用那些让自己以为掌握住了知识的错误的学习方法。

③什么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呢?
首先,我们必须得接受一个事实: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智力水平。

其次,有三个已经经过科学论证的基本的学习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检索练习
检索练习意味着自我测验,在你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问自己: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这种方法能够把我们的精力集中在核心思想;可以评估我们学会了什么,没学会什么;也可以阻止遗忘;增强新知识与就旧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

尽管与重复学习相比,检索练习会带来生疏和沮丧的感觉,尤其是在很难回想起新知识的时候这种感觉更是强烈。但就在你费力检索新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努力回想实际上都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2.间隔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具体间隔多长时间,要视学习内容而定。

这种方法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

尽管与集中练习相比,间隔练习似乎并没有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有间隔的练习让人感觉到操作起来更困难,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一点儿生疏了,而回忆资料的难度也增加了。你感觉没有精通这门知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时,虽然感觉很别扭,但不仅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

3.穿插学习
穿插学习意味着学习的时候要不同的主题穿插着学,而不是只学同种类型的知识。这就要求,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用不同类型的问题轮流考察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

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区分问题类型的能力,辨别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提高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

与段落练习——先精通某类问题中的所有内容,再练习下一类问题,相比,间隔学习好像很突兀又没有成效。即便学习者通过穿插学习把知识掌握得很好,他们也会觉得段落练习更适合自己。但研究证明,这只是幻想。

④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

细化就是把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对新资料的掌握程度,能增加心智线索的数量,方便以后回忆。

如果你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和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解释,或者解释这些资料与课外生活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是很好的做到了细化。

生成是指得到答案或者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者解决问题。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一种生成:你着手完成一项任务,途中遇到了困难,并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先接触未知的事物,再进行钻研,这样学会并记住解决方案的概率会远大于别人教会现成的知识。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

写在最后的话

学习本身是一种可以获得的技能,这种技能越早获得越有利于自己发展。学习是反人性的事情,如果你感觉难,那就是正确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缺少的不是努力,而是高效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