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波伏瓦》读后感

01

看完《成为波伏瓦》的前12章,内心五味杂陈,不知道如何来描写波伏瓦,一位很有争议的女性。

从她的童年到成名时期,伴随着很多的荣誉与辱骂,她一生写了很多的作品,包含存在主义的思想和关于女性的探讨.......同时她和萨特之间的开放式关系伤害了很多“偶然的”人,这些情人间包含了波伏瓦的几个学生,而他们的关系也一度成为波伏瓦写作中的角色。所以说她是颇具争议的

看了一下阅读笔记在第九章“被遗忘的哲学”和第十二章“备受诽谤的《第二性》”中笔记是最多的,也是感触较深的地方。

在第九章中提到““自欺”:这是一种逃避自由的方式,要么过度认同自己的“真实处境”(facticity),要么过度认同自己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真实处境”是指一个人面对的所有偶然的和没法选择的因素,比如出生的时间和空间、肤色、性别、家庭、受到的教育以及身体。而“超越性”表示的是人能够超越这些属性的自由,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去对待事实,如何通过行动去塑造自己。”

如果一个侍者认为自己永远只能是侍者,认为自己是侍者的“真实处境”决定了自己的存在,那么这就是一种“自欺”的状态。因为这个侍者永远都有自由去选择其他的人生道路,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他自己的“超越性”。不过,如果这个侍者完全不顾自己是一个侍者,试图去做一个首席执行官,那他就是以相反的原因处在另一种“自欺”当中——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真实处境”的局限。

“真实处境”和“超越性”就像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一个认为怎么努力也不会改变,一个认为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就会改变。

就像生活中我也经常听到有人说:不像你这么年轻,我年纪大了,学不了这些;我可能就是这样了,我肯定做不到;你们太厉害了,换我就不行.....

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认同自己的“真实处境”,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否定,给自己设限。

其实我以前也这样,觉得厉害的人离我太远了,我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我的家庭、受到的教育和别人比太远了。

一种自我欺骗,因为把自己当成弱者,失败时就有借口:因为我没有什么,所有我做不好。在高中时尤为明显,一没考好,就是说自己太粗心,没有承认就是一些知识点不会。

但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我以后在哪里都可以生活的很好,对自己很笃定和信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也是认同自己的“超越性”,一种成长型思维。

虽然我没有太多社会阅历和经验,但遇到事情时不要说:我不行。以此作为自己退缩的借口。可以说:虽然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02

波伏瓦和萨特开始两年的契约,将他们的爱归为本质的爱,双方也可以体验偶然的爱,有其他的情人。

说实话他们这种爱我目前还理解不了,不过抛开爱情来看,双方在思想、精神上的交流,互为知己确实是很珍贵。

生活中能遇到完全懂你想法的人很难,常常是在表达时别人get不到你的点。

拿我自己来说,有段时间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融入。

周围的朋友或同龄人想的还没有我这么远,关于课外学习类的话题他们还没有那么感兴趣;

在线上学习时我和大家的年龄差太多,阅历和经历比我多得多,大家谈论家庭、小孩,我也还没有,有时想的也确实太简单了。

两边都有些碰不到的感觉,不过纠结一段时间后就想通了,换个角度看,在不同年龄阶段穿插也挺有意思的。

下至7-12岁的小朋友,上至20-50的朋友我都接触了挺长时间的,每个年龄段谈论的话题,思考的东西,表达方式给我的感觉还挺不一样的。

小朋友在想:作业怎么办?但好想出去玩。好想吃零食,但妈妈不让......

20岁的朋友在想:要毕业了,工作怎么办?论文怎么写?

25-30岁的朋友在想:回家又要被催婚了,怎么办?要不要跳槽换工作?

再大一些的朋友在想: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呢?怎么育儿呢?......

每个人烦恼的点都不太一样,也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表达爱和喜欢时会去和喜欢的人分享,分享自己或他喜欢的零食、玩具、电影、电子设备、衣服......以此来表达爱意。

大家又都是相通的,哈哈。

好句摘抄

解放女性意味着不再把她禁锢在与男性的关系中,但并不是割裂这种关系。

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波伏瓦认为没有什么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相反,她觉得每一个选择“都处在变化之中,每次我意识到这个选择的时候,我实际上重复了自己的选择”。

在日记里,波伏瓦叮嘱自己:“不要做德·波伏瓦小姐,要做你自己。不要去追逐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不要去盲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了。”

她想要哲学指引自己的人生——过思考的一生,而不是只思考不生活,或是只生活不思考

早在1926年,波伏瓦就在日记里写道,不能因为情人希望你呈现什么形象,你就放弃自我而变成那个样子,这样做对自己非常不诚实;一个人应该“只给予她所能给予的”。

波伏瓦觉得,语言“必须先谋杀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波伏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