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爱的多个伤疤,还给孩子最真挚的母爱

电影《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姐姐失去父母之后,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在抚养问题上展开了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在这个温情故事背后,还有父母对两个孩子付出不同爱的故事。大女儿的爱,专制又自私;小儿子的爱温暖又真挚。为了儿子,让女儿装成残疾人。有了儿子之后,对女儿极其淡漠。

同样的孩子,得到的父母的爱却大相径庭。这样的父母只是个例。一个家庭两个孩子或许会出现不同的爱表达,那独生子女家庭呢?孩子们得到的爱应该是饱满而全身心的。但是这样的爱,是否又是孩子需要的呢?这样的爱,是否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呢?

尹建莉写的《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有100封左右的父母来信,每一封来信都描述父母对孩子的爱,充满家长的期待,也反馈了家长眼中的孩子们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束手无策,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爱孩子?

尹建莉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也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她的新颖教育理念和独特教育方法震撼了中国教育界,得到专家和家长的一致推崇。最重要的是她的书通俗易懂,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一身,更有600万妈妈亲身实践证明,很全面,很管用!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到爱和溺爱的区别,从家庭教育到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到金钱教育,以及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很全面的诠释了做一个好妈妈、好家长,如何不走入误区,如果给到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真爱。我将其中三个知识点提取出来,讲给大家,相信会有更多的家长从中受益。

第一点: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这是真爱基础

第二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溺爱孩子的同时也不要伤害孩子

第三点:不要把“溺爱”当“真爱”,爱的极致是放手

01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这是真爱的基础

父母不是神,也是长大了的孩子,也是由不同的父母教育出来的,有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快乐健康长大,这样的父母自然心态和行为举止会更有爱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会更舒缓一些。而那些被暴戾的父母、被自卑内向的父母等等教育长大的父母呢?他们的年龄是长大了,但他们实际上还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候,自然的会有很多困惑。

一个信佛的妈妈,为什么狂打自己的孩子?一个胆小怕事的妈妈,应该怎么走出自己的心理误区?一个内向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就一定也是内向的吗?

幼儿园的“好老师”,却不是孩子的“好妈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失去了最亲的人,妈妈自己的忧伤无处安放,一个抑郁症的妈妈,又该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尹老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当我们真实面对自己,看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有可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信佛之人,必有渊源,宗教的最终目的是救赎人的灵魂,让人找寻到生命的真义。之所以选择一个信仰,在童年一定是遭遇了什么,带着某种委屈和无力感长大,长大成人后,在婚姻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疗愈、释放,没有把自己生命底色中阴影的部分消散。即使选择了信仰,也没有用心的觉察,觉察自己童年的委屈、愤怒和恨意。

没有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但这个信佛的妈妈就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漂亮乖巧,也不喜欢她。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哪怕孩子的功课一直在90分以上,一道题出错,也会被打骂,如果态度不好,更会变本加厉。

被妈妈打骂的孩子,问妈妈:你还算是个信佛的吗?孩子在妈妈的影响下,能熟背《弟子规》,还能背诵《大悲咒》《心经》等。孩子懂礼貌,体贴长辈,但是孩子的脾气却越来越坏,不仅为一些小事发火,一旦对妈妈不满,更会打骂自己的妈妈。让孩子这样做的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灵魂,接纳自己的灵魂,才能爱自己的灵魂,从而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即使父母自己是自卑胆小、害怕和陌生人交往、遇事总是持有负面思维、充满挫折感等,也不要排斥自己,不要自责和愧疚,而是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我们自己是怎样的,就允许自己是哪样的,不对自己进行对抗性评价。接受自己的胆小,接受自己的朋友少,因为这样,既不妨碍谁,也没人找自己的事。朋友少也有朋友少的好处。

幼儿园的老师工作时是好老师,即使自己不喜欢孩子,对孩子没有耐心,也会有意识的约束自己。

但回归家庭后,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却变成了“坏妈妈”,因为跟孩子一起时,呈现了父母最真实最原生态的表现。某些“优秀教师”把精力和爱心都给了别的孩子,回家后却无力再对自己的孩子有所付出,顾不上管自己的孩子,这种现象很多。但并不可取。

一个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会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的人,也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把耐心给予自己的孩子,才能把耐心给予别人的孩子。

把教师和妈妈都做好,让耐心成为一种习惯或天性,加强自我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出于自愿的重复真的可以成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最好的方式。

不管自己的生命在那个当下是什么状态,都要接纳真实的自己,哪怕是患抑郁症的母亲也完全可以培养出阳光孩子,关键在于和孩子的相处中,给他传递的是正能量多,还是负能量多。只要给足了孩子阳光和爱,孩子的成长就不会有问题。

人生无常,肉体随时会离去,这是事实,更是谁也不能违背的自然现象。也因如此,我们才要珍惜当下,珍惜自己还拥有的一切。亲人意外离开,痛苦和忧伤可以是一段时间,但不能一直走不出来。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更提醒我们,不要辜负当下的美好时光,趁我们还活着,应该尽情去追求梦想和快乐。把自己还有的爱,补偿给身边的亲人,比如母亲、丈夫和孩子。

唯有接纳自己,才能真爱自己,才能把更美好的真爱传达给孩子。

02   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溺爱孩子的同时也不要伤害孩子

家长们在一起,除了聊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的会聊孩子的日常处事方式,有的家长会很得意自己的孩子很懂事,也会津津乐道自己孩子懂事的事迹。但像下面这个小朋友这么懂事的,非常少见。

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中午吃饭,老师并没有说她吃的慢,但她看到老师走过来,就说:“老师,我在加油吃饭,我会好好吃的,加油!”;下午睡觉,别的小朋友都要去老师拍拍,希望老师哄哄自己,这个孩子会说:“老师,你很辛苦的,很累的,你不用拍我了。”班上的一个年轻老师因为有事没来幼儿园上班,到了晚上,孩子居然叫妈妈给老师打电话问问是不是生病了,还说让妈妈给老师带点吃的去。

这个孩子平时更是如此,跟妈妈出门从来不会哭闹要什么东西,如果妈妈说了不能买,就不再要了。

这个孩子如此懂事,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不是问题,甚至是优点。但在幼儿园老师的眼里,在作者的眼里,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到“触目惊心”。这个孩子的“懂事”换种说法,就是“成熟”,成熟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尹老师形容说就像一种高楼在脆弱地基上可能随时坍塌,花蕾在春寒中可能马上枯萎的忧虑。

这样的孩子,已经严重丢失自己,她表现出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懂事”“礼貌”“关心”。其本质是儿童对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长期没有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个人意志被长期践踏的后果。

究其原因,是孩子长期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没有一天不骂她”。一个小小的人,每天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伤害,惊恐地战栗,竭尽全力地挣扎。外婆脾气很大,凡事必须要符合她的意思,即使是孩子妈妈长大了,逛街、会朋友都要经过母亲的同意,否则不可以。

长期跟外婆一起生活的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看外婆脸色,跟外婆一起看节目,不是大人陪孩子,而是孩子陪外婆看无聊的打牌节目。幼儿园接孩子,别人家是外婆跟着孩子跑,自己家是孩子跟着外婆跑。在这样教育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性格会扭曲,也是正常现象。

每一个表面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甚至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

不管是父母还是隔代的家长,控制欲太强,都会严重侵犯孩子的自我世界,只有把爱和自由还给孩子,孩子才能被一点点疗愈创伤并恢复天性。

作为家长,应深谙自然教育之美,给孩子最纯粹的爱。这份爱,不能附加条件,不能要求回报,更不要斤斤计较。任何有条件的爱,其本质都是自私的。当我们用一份自私的爱去给予孩子,孩子回馈父母的自然也是自私的爱。

孩子对于父母的爱是最纯粹的,最纯洁的,而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也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最本真的状态。

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更是信任孩子。爱的本质更是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

溺爱不仅不是爱,更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它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的生活能力。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溺爱孩子,就像上文的外婆,不仅不溺爱孩子,还像教育自己的女儿一样教育自己的外孙女。这个外婆有很强的控制欲,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这样的生长环境,对于孩子明显是很糟糕的,面对这样的环境,要做的就是尽快把孩子和外婆隔离开来。

父母是孩子天生最值得信任的人,我们要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溺爱孩子的同时更不要伤害孩子。

03   多子女关系也可以很好的处理,只要有“爱”,孩子们就能快乐成长

《我的姐姐》中,父亲一开始对女儿也是疼爱的,但是随着儿子的出生,爱的天平就出现了倾斜,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偏心。在面对孩子的终生事业方面,更是自私的更改了孩子的高考志愿,只为了让女儿早点工作,来帮助家里。这样的爱是严重伤害了孩子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结构也出现了不均衡,少子女多老人的家庭结构,给现在的孩子更是带来严重的生存压力。也因此,现在国家是提倡生二胎生三胎的。

但是随着老二和老三的到来,很多的家庭也出现了矛盾。老大认为老二抢走了自己的爱,对小弟弟小妹妹更是极度不欢迎,甚至会伤害弟弟妹妹。

面对这个社会大问题,尹老师说多子女关系全靠一个“爱”字。

因为一些实际生活原因,有些孩子在小时候没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长大了才回到父母身边。

有的大宝和二宝一起生活,感觉小宝的作息习惯影响到了大宝的生活,矛盾无法调和。

但是家长没有想到,是自己无意间挑拨了姐弟关系。小姐姐2岁五个月,双胞胎弟弟五个月。小弟弟出生后,女儿见两个弟弟,不时会亲亲他们,很疼爱弟弟的样子。这就是三个小天使呀。

但是两三个月之后,女儿每天都会那么一阵子会不高兴地打弟弟。即使爷爷奶奶阻止,后面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妈妈问女儿:“为什么要打弟弟呢?”女儿总是习惯性地回答:“我没有好吃的了”。

两个小宝宝同时出生,妈妈的精力肯定更多的放在小的身上,况且小宝宝也需要精心照顾。妈妈整天陪弟弟,哪里有时间陪女儿。面对小孙女的行为,奶奶更是当着外面的人说孩子。

尹老师说,女儿才2岁5个月,2至3岁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飞跃期,概念和常识的灌输对孩子至关重要。家长如何定义她和两个弟弟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到她以后对待弟弟们的态度,更会影响到她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她和周围人关系的态度。

尹老师出招:第一要完全用正面的眼光看待女儿的一切行为,给孩子慢慢建立一个概念。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正面强化,和全家人建立同样的信念。

孩子天性善良,孩子没有心结,需要解开的是家长的认知之结。

当我们接纳自己就能接纳孩子,打下坚实的真爱基础。

如果有条件,尽量自己带孩子,避免隔代带孩子给孩子造成溺爱和伤害。

“溺爱”不是“真爱”,爱的极致是放手,是给孩子真正的成长自由。

这是一本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更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来自父母最真挚的爱,自由健康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开爱的多个伤疤,还给孩子最真挚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