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读书笔记

“博弈论为思考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提供了一种自然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我们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考察博弈的均衡,其中策略是相互作用的。记住,没有什么假定宣称存在一个均衡一定是好事;我们必须就事论事,分析各种情况的结果究竟是个体对全体的战争,还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的极致,抑或落在这两个极端中间。”这是我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我对策略思维的理解是关于人在社会中如何做理性决策的理论,而遇事做理性决策又恰恰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因为我自己是一个非常感性也非常靠意识做决策的人,所以在现有的规则制度下,如何了解对方,如何考虑对方的反应,是需要将思维放在一个时间轴上,时不时“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全方位代入,逐步培养自己策略思维,确保当下哪个目标和方案最优。

作者花了大篇幅案例通过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能遇到的案例,把策略思维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解析的比较清晰,比如“囚徒困境”意在说明“压倒性策略”,就是不考虑怎么对对方好,而是考虑对方会怎么做,然后自己怎么做。毕竟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有的理解起来真的很费劲,默默说一句,数学不好的,慎读,真的理解起来好难,默默画了草稿的飘过。

策略博弈的精髓在于参与者的决策相互依存。

第一种方式是相继发生,每个参与者在轮到自己的时候,必须展望一下他的这一步行动将会给其他人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反过来又会对自己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

第二种互动方式是同时发生,每个人必须设想一下若是自己处在其他人的位置,会做出什么反应,从而预计自己这一步会带来什么结果。一旦你发现自己正在玩一个策略博弈,你必须确定其中的互动究竟是相继发生的还是同时发生的。

博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人数。

参与的人越多越好,参与的人越少越糟,即便在同一个博弈里也是如此。

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我们有三个行动法则:一是寻找和运用优势策略;二是寻找和避免劣势策略,与此同时假设你的对手也在这么做;三是寻找和运用均衡。

以牙还牙法则:人家对你怎么做,你也对他们怎么做。说得更精确一些,这个策略在开始阶段双方是合作的,以后则模仿对手在前一阶段的行动。

以牙还牙法则体现了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应该符合的四个原则:清晰、善意、刺激性和宽容性。再也没有什么字眼会比“以牙还牙”更加清晰、更加简单。这一法则不会引发作弊,所以是善意的。它也不会让作弊者逍遥法外,所以能够产生刺激。它还是宽容的,因为它不会长时间怀恨在心,而愿意恢复合作。

以牙还牙策略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反复出现,犹如回声。一方对另一方的背叛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对手受到惩罚之后,不甘示弱,进行反击。这一反击又招致第二次惩罚。无论什么时候,这一策略都不会只接受惩罚而不作任何反击。

关于帆船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观察“跟随领头羊”。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都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航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做不误。跟在别人后面第二个出手有两种办法;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赛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与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通常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市场上的领头羊们,只有当它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比如腾讯,就是帆船案例的现实写照,比如腾讯的微信读书,我印象中,先前做读书app的有樊登,但腾讯模仿开来,腾讯凭借用户和流量,现在微信读书已超越了樊登读书app,对于腾讯自身来说,只需要如法炮制,亦步亦趋,这个战术本身好也罢坏也罢,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差距不会缩小,赢多少无所谓,赢就行。

关于纳什均衡,如果一个现象能够在社会中长期稳定地存在,它对参与的各方来说就一定是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局面不能只看它是不是对整体最好,它必须得让每个参与者都不愿意单方面改变才行。也许博弈只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博弈的最后都将走向纳什均衡,但思维的练就不是短期的,就犹如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一环扣一环的漫长博弈,学习博弈的过程,就是学会如何破局,想要系统的学好,不光是看一本书就能应用开来,而是门门学科都要关联起来,层层渗透。

你可能感兴趣的:(《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