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有人说,人生有四大转折点:三岁的习惯,十八岁的选择,三十岁的规划,四十五岁的恍然大悟。人生不是赢在起点,也不是赢在终点,而是赢在拐点。

    三岁前的习惯养成,这要看自己的投胎技术,要看你的父母,自己说了不算,这个没有评论的资格。

    十八岁,懵懵懂懂的年纪,什么都不懂却又正处在最叛逆的时期,自以为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有多少人会在多年后感激自己当年的选择?

    古人说,三十而立,独立自主不再依靠父母的年纪,又有多少人有了明确的目标,规划了未来?

    可悲的是,当转折来临的时候,又有几个人意识到这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呢?又有几个人在四十多时达到“不惑”的段位呢?

    路遥的小说《人生》中柳青的一句话很经典: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了民办小学教师,可惜好景不长,被别人顶替,重新回去种地。在他最失意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爱上了他,给了高加林精神的慰籍。

    不久机遇再次降临,高加林重新回到了城市,在这里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

    黄亚萍人不仅人长的漂亮还会打扮,有知识有文化,与高加林有共同的话题,与刘巧珍相比,黄亚萍就像白天鹅一样的存在。

    在这两个条件明显不对等的姑娘面前,高加林犹豫了,他被城市的浮华表象蒙蔽了双眼,忘记了巧珍纯真善良无私的爱,选择的天平上明显偏向了黄亚萍,最终他向巧珍提出了分手。

    可命运偏偏喜欢与人开玩笑,就在高加林春风得意,以为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他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的事被人告发了,与黄亚萍的恋爱关系也因此宣布告吹,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在城内的所有抱负与理想也都化为了泡影。

    在高加林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面对命运的彷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跟深刻的思考,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也思考命运的无常。

    这本小说中的故事发在20世纪80年代,受时代背景影响,每个人的命运都有时代打上的烙印,比如户籍制度,比如城乡差距。

    现在来看,当时的好多限制条件都不再是桎梏,人们有了很多选择的自由,可是,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面对诱惑的骚动、艰难选择的彷徨没有变,还有生命中那些深沉的热爱没有变。

    历史在推进,人性从来没有变,在命运之神降临的时候,选择从来都是决定命运何去何从的按钮。

    每一个转折点都是未来的起点,有能力做出判断,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起点对了,越走路才越宽,才能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