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流淌

静静流淌


这才是文化艺术流动的最好模样。

墙是白墙,有画,画里有带芒的麦穗,有犁铧,有青箬笠,有草鞋,有水车,有那些经历过农耕时代的人无限缠绵的记忆。

打铁铺一对夫妻在淬炼一条烙铁,火花四溅;豆腐坊的磨盘在缓缓转动,豆汁乳白;嘹亮的唢呐声中,一抬花轿一摇一摇;榨糖厂里的红糖,还在七口大锅里咕噜噜地沸腾;一件民国的旗袍上,一粒很老很老的纽襻被夸张成一朵硕大丰满的牡丹;洋火、洋伞,洋装,洋钉,洋酒,洋油,一件件进口的商品里隐藏着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历史被一小段一小段铺展在素朴的墙壁上,回忆就像风筝被提拔到辽远的高天之上。

也有花墙,那些破落的断壁残垣被色彩包裹了起来,并且浓墨重彩地绘上3D的图片。好莱坞大片的动物英雄、人物英雄纷纷上了这些彩色的墙体,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们生气勃勃的形象。如果你还看到了一阵海潮,一排树林,一根科斯林希腊柱子,一把长嘴茶壶,一顶精致的魔术师帽子,一双小鹿的水汪汪的眼睛,一朵带露的紫罗兰小花,你就会深深惊叹于艺术之壮丽与精微。

真好!当古老的和摩登的绘画艺术出现在乡村里的时候,鄙陋的乡民与高雅的艺术审美就形成了关联。而审美,这个颇为高深莫测的词汇就变得和蔼可亲。

这还不够,还有韵味无穷的诗文。

墙上文化一贯与历史紧密相连,国家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诗词文化。崇尚诗歌的盛唐时代,文人常常借一小方白墙来抒发抱负或者慷慨悲歌。姓刘的家族取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共79个字,一一雕刻在那面最大最白的照壁上。姓周的当然有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为其撑腰,《爱莲说》仅仅116个字,字字珠玑,温润洁白,是做人修养的模范巅峰之作。范仲淹捧出了《岳阳楼记》,告诫为官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也奉上了《醉翁亭记》,表达“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与民同乐的为官情怀。曹家人在那边激情满怀地吟诵《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家子孙在这边有条不紊地雕刻着《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孔丘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周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曾家有曾参、曾巩、曾国藩,张家有张衡、张骞、张居正,诸葛更有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名满天下的诸葛亮------村庄处处有文化,村人个个夸祖宗。

中华民族的的确确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谁都能找到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对文化的自信就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上,开始被一笔一划书写在了广阔的乡村天地里。

在图画与文字的背后,是我们的田园牧歌,有香草,鲜花,蝴蝶,紫燕,格式化的农场,规模型的莲塘,处女般的湿地,更有小桥流水,亭子回廊,各种美轮美奂的建筑小品-----从摄影师的角度看,处处都是绝美的风景。

真好!在自然这幅长卷上,人工建筑丰富了美丽的情节,文化艺术更加深了美丽的意蕴。于是,乡村成为旅游景点而热闹起来。它们进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微信群,被无数的观众转发到朋友圈里去。

在这个视频盛行的年代,摄影和图画被欣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文字也许就没有这样好的运气。没关系,文字不会长翅膀,只要墙不倒塌,它们一直都在那里。

会有年轻人抬头读几句的,会有年轻的爸爸妈妈给小孩子示范阅读的,会有失意沮丧的人从这些文字里找到一些慰藉的,更会有喜欢研究中国文字和书法的人爱上它们的。

城市里的文化艺术非常高雅,也非常高级,城里人常常聚成团体在某幢富丽堂皇的建筑里研究、学习、推广并高价出售。乡村墙壁上的文化艺术作品虽然质朴无华,但在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会有一部分村民能够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渗入,还会把细腻的情怀、文明的思维、辽阔的视野甚至某种崇高的道德也一并带过去的。

幸甚至哉!对于闭塞的穷乡僻壤来说,这应该算是极好的传承与学习文化艺术的方式吧。

我想,乡村只要还是白天黑夜界限分明的样子,不要过分喧嚣浮躁,这种传承与学习就一定会像村前的小溪,无论季节如何更迭,无论风雪如何无常,它总不会干涸,并且总能够温婉的,娴静的,一直朝东流淌。



笔名:那边真名:周丽娟联系号码:15057983561微信号:nabian1060895844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