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69)

        《四圣心源》精要(69)

                      黄岐之

                      “溺血”

[摘录]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意义]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后窍,即直肠到肛门的一部分)不收,则后泄在大肠,水道(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不敛,则前淋(尿道排泄)在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若)脾湿而肾寒是壬水(膀胱)之藏令不行。水(肾)性蛰藏,木(肝)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淋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所以梗涩(阻塞)而不利。由于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屡次)。虽火盛之极,而实际是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排除滞塞而使通达),自然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寒)之。然而热在乙木(肝),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脏,但是宜温燥,虽肝热极盛,是不可泻其脾土。

[感悟]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阳虚)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在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在小便。

      脾肾之阳虚,脾湿而肾寒,壬水(膀胱)之藏令不行。水(肾)性蛰藏,木(肝)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淋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所以梗涩(阻塞)而不利。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然是主法。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脏,但是宜温燥,如果肝热极盛,是不可泻其脾土。

[摘录]

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意义]

药方名:宁波汤

药方: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服法: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茯苓、泽泻、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袪瘀,这是定法。

[感悟]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治法宜培土泻湿,达木清风,滋肝行瘀,利水泻热。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