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5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十一《陆澄录》陆澄问先生:后世著书太多,恐怕会扰乱正学。先生回答:圣人所说的“天理”与我们所说的“人心”是一体的。圣人虽然把它写在书上,只是给了我们一个画像,呈现了一个大致的模样,我们根据模样去做,找到真正的朋友,或者启动内心的良知,回复心之本体。我们需要从最原本的圣贤智慧上下功夫——考诸古训。对圣贤智慧带着一份恭敬笃行之心。

这些文字语言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但是不能让我们成为那个人。我们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外在的力量没办法让我们做到,只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考诸古训,给我们指出一条回家的路,回复心之本体,让我们看到成圣成贤的模样到底是怎样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到:第一,读原文,读原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读原文的文字语言,而是直接和圣贤对话,以心印心,去感受圣贤的那颗心;第二,真正学习圣贤文化,是去践行和印证,把圣贤、经典上所说的,去做到,让做到成为事实,才会真正领悟圣贤留给我们的文字。如果没有真正领悟、践行,反而增加所谓的“所知障”。只有做到了,才会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圣人遇到事情能够应变无穷,莫非他们预先准备好的,或者之前就探究过?

圣人不需要准备,因为他们每时每刻内心都是清明的,只要按照天理良知去做,就是对的。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先生曰:“圣人之心如明镜,只一个明则随改而应,无物不照。”圣人每时每刻都在觉知的状态,依良知而行。无论遇到任何事,都可以清晰、明确、笃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所以:“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无论事物如何千变万化,我们只要以一颗良知清澈之心去应对,我们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看清事物变化背后的原理、真相是什么。

此心不动心生万法,应变无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是非分明。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屈老师家书,被屈老师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以善为心,因缘而聚,良知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与呼吸同在的一部分”。读着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来自屈老师为我们19组所有兄弟姐妹们,汇聚团结和谐的凝聚力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及来自泰山之巅,稳如泰山定海神针般的能量。

在兄弟姐妹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群,更是把这里当成家,大家心往一块儿凑,劲儿往一处使,构成了我们团结有爱的大家庭。

听老师点评责善,感受颇多。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问自己:有问题看自己,如果发生的问题与我没有关系,又或者说是我左右不了的,那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问题看自己,至少我们不应该生起评判心。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主观臆断给蒙蔽了思想,左右了心之本体,而忽略了此心不动心生万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