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中,大家总喜欢把妈妈划分为柔弱那一类。可是当疫情来临的时候,她们却勇敢无畏,冲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救治着无数人的生命。
山东省妇联2月11日统计,支援援湖北的医疗队共计1385人,其中近六成是女性;
在上海市妇联2月12日发出的统计报告中,这次出征武汉的医生中超过50%为女性,护士占比更是高达90%;
湖南省累计援鄂的1074位医疗队员中,70%是女性;
在湖北省的奋战的一线女性医护工作者更是突破了10万。
可以说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女性撑起了大半边天。
在这个难忘的母亲节里,我想对所有妈妈们说:“精彩的你们,每一个都有无限可能。”
01医护妈妈们,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
前段时间,大家看到李兰娟院士摘下口罩下脸上的深深压痕,红了眼眶。
这位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从抵达武汉的那一刻开始,就奔走于研究疫苗和进重症监护室查看病人之间。
李院士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始查房工作,晚上还要和大家讨论治疗方案,经常超过凌晨2点才去睡觉,有的时候睡眠时间只有3个小时。
这位从绍兴走出来的巾帼院士,一直在实践着“我是一个医生”的理想。
记得她出征前就对儿子说:“国家的大事,义不容辞。”
面对危机第一时间站出来,守卫国家是李院士的家国大义,更是许多军人的奋斗目标。
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少将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开始研发新冠疫苗。
她是电影《战狼2》中,Dr.陈的原型,她所在团队研制出世界第一款埃博拉疫苗,被誉为埃博拉终结者。
在她和团队争分夺秒的研究下,目前疫苗研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陈薇少将曾说过:“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对于这些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军人来说,军人的使命已经刻在骨子里。哪怕脱下军装,也不会改变。
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主任护士陈红,到今年已经服役36年,原本可以退休的她,却强烈要求来到医院参与工作。
她说:“我很快就要脱下这身挚爱的军装了。但总感觉军装可以脱,医护人员的这个职责不能脱。我一定要打好最后一场战役,给自己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疫情虽在,但胜利不远,因为我们有许多像陈红护士这样把责任扛在肩头的医生。
2019年12月26至29日,张继先医生所在的湖北省金银潭医院先后接诊了7名症状相似的肺炎患者。
凭借非典时期积累的经验,她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传染病,并立即反馈医院,医院又火速向上级疾控中心汇报。
就是图片中这个眼神温柔的女医生,最先发现问题,成为武汉疫情上报第一人。
随着疫情的爆发,很多医生原本即将退休的医生,也相继去往武汉,为防控疫情添砖加瓦。
湖南郴州曹晓英医生就是其中一员。
原本即将退休的她,在除夕夜不顾儿子反对,毅然决定奔赴一线,进入隔离区工作。
她对儿子说:“人生不应该是为了求得安逸,有奉献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晚年亦是如此。”
岁月不足以消磨一个人的斗志,病毒亦轻视不了一个人的勇气。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护士,拿起针管她们就是和病毒作斗争的战士,放下针管她们又变成温柔妻子。
在最近播出的综艺《见字如面》里,演员何冰读了一封民警丈夫写给护士妻子的信。
信中,丈夫樊毅写到:
虽与你分别7日但却胜似7年。平日里,每当你打不开罐头、拿不动快递时,我都会说:“我来。”
这次抗击疫情时,你却对我说:“我来。”
无法想象平时柔柔弱弱的你,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才会去一线与死神斗争。
是啊,这些女孩们平时连拧个瓶盖都要找老公,可进了病房,拎起60斤的氧气罐毫不含糊,一个个都变成了女超人。
我想还有许多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女医护工作者们义无反顾的正在前线拼搏着。虽然不知道她们是谁,但是却知道她们为了谁。
正如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
02一线妈妈们,和平年代的守护者
其实,除了医院还有很多一线工作者,也承受着不低于医护工作者的风险。
在抖音里面,有这样一个视频让人触动。
疫情爆发后,62岁的樊顺珍主动承担起湖北咸宁中心医院三层楼的保洁工作。繁重的一天工作下来,贴身衣服经常全部湿透,可她始终咬牙坚持。
尽管工资微薄,可她还是捐出1000元表达自己的心意。
好在,老天总会优待老实人。最近,樊阿姨被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授予战疫英雄奖,并奖励一万元正能量金。
保洁阿姨们无畏的坚守,值得最崇高的敬意。
能看到上面这些真实的新闻和故事,还应该感谢奋战在一线的记者们。
她们也要直面生死,近距离和病人沟通。
仅用一支笔,几张纸,一个个镜头,就为我们捕捉到人间的冷暖温情。
一篇篇报道背后是与家人分离的内疚和担忧,但是总得有人冲在前面,探知疫情下的声音。
感谢有她们,才能记录下这个时代最鲜活的场景。
记者们在高速上驱车赶往下一个采访点时,还有一群人从日出到日落,不论刮风还是下雪,都守在城市入口处,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高速路上她们设点耐心测量过往司机的体温。居民区里,她们仔细登记来去人员信息。这些警界玫瑰们一点点的消除安全隐患,守护一方的安全。
在警花们放行的车辆中,载着的有可能是那些即将参与改变记录的创造者。
在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里,有这样一群女性身影:她们有的参与防疫巡逻,有的参与搭建钢筋浇灌混凝土,还有的镇守后方保证全员饮食,安排日常物资发放。
现场的女工人说:“听说不限男女,我们就来了。我们有一份力,就发一分光。”
这些铁娘子们,参与创造了全世界褒赞的中国奇迹。
我看过一个关于一线工作者的采访,记者工作时怕不怕,视频中的姑娘很诚实地点头。那怕还为什么要做呢?姑娘坚定地说:“怕也要克服,总有人得做这些事。”
有人说,人性最美的地方在于明知不完美却要克服的那一瞬间。可是我觉得在姑娘说出那句话时,比人性最美的时刻还要美。
就好像莎士比亚的那句诗:“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而你比它更美。”
03各行各业的女性工作者,华夏妈妈的代表
虽然前方战场硝烟四起,后方保障却从不怠慢。各行各业的女性们,都在想法设法地出一份力量。
2月初,四川妹子小刘了解到很多医护工作者吃不上热饭,于是便作为志愿者,带着厨师和食材驱车前往武汉。
到达当地第二天,她就起灶做饭,送往医院。小刘每天免费给医护人员运送400—600份盒饭。
刚开始没有防护服,她只能穿雨衣送餐,被医生们称为“雨衣妹妹”。
这位川妹子脾气也像辣椒般火热,她说:“疫情不走,我就不走。”
不只医护人员吃饭困难,宅在家中的人也在为日常供给发愁。
姚生燕是昆明盒马鲜生的一名配送员,疫情期间单量暴增,为了满足顾客的配送需求,她连续工作了15天。
对她来说,多送一单,顾客就多一分便利。顾客少出一次门,就能减少被感染的几率,她觉得自己能以这种方式为疫情做贡献,是很荣幸的事情。
如果说姚生燕是配送员中的花木兰,那下面这位女性就是老板中的女侠客。
1月30日,常州女老板尹玲接到疫情防控工作组的电话,希望征用她的酒店作为疫情防控点。
没有丝毫犹豫,她立刻同意了这个请求,并自己出资按照要求改造好了酒店,还把家中男丁全部叫来一起干活。
她这种不讲条件一口答应的举动,很快在网上被大家赞扬,她却说:“这没什么,只是能希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一直记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一句话:“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
不要再给妈妈贴上柔弱的标签了。在这些医生、军人、护士、还有各行各业的妈妈身上,处处可见的是,勇敢、坚强、沉着冷静、从不退缩的女性力量。
在这场全人类共进退的疫情中,我们有幸见识这样的女性力量。
这种力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签,既可以柔情似水,更可以披荆斩棘。
妈妈这两个字,应该成为生活和梦想的加冕,而不是灵魂的桎梏。
如同这世间没有一模一样的玫瑰,这些精彩的女人,每一个都有无限可能。
母亲节将至,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正在奋斗的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