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快乐与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小记

2021.1.15

大寒冬,雪后天晴,低温高压,日出东山,美的无懈可击。就是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打开了王小波的杂文集,就着咖啡,投入到王小波的思维世界,畅快淋漓。

生于1952年的高知家庭,父亲是研究哲学的学者,从小耳濡目染,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历过下乡插队,王小波是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获得了人民大学的本科学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硕士学位,又在北大、人大任过教,十足的文化人。

王小波一直被很多书友推崇,曾经买过他著名的小说《黄金时代》,看了十几页没能看的下去,觉得不合拍,文字不适,无法共情,也就闲置书架了。这一本《沉默的大多数》是朋友推荐的,说非常好看,抱着好奇心理,我就买了回家,还跟朋友说,要把这书当成2021年第一本书来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我,来看看沉默的大多数们到底在想些个啥?

    ——思维的快乐与沉默的大多数

讲到明辨是非。明辨是非要有认知、思想、知识、智慧的加持,要在具体事情的历练中去感悟,“明辨是非”是一种能力。因为想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去获取经验、知识、智慧,去不断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从而体验思维的快乐。

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而从来没有喜欢丰富的人去嫉妒、伤害喜欢单纯的人,而往往是情况相反。因为喜欢单纯的人会畏惧与害怕那些丰富的东西,丰富了,不一定能够被其所掌控。

但世界,是因为丰富和多样化而和谐与美好。就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世界被喜欢单纯的人所控制,沉默就成了大多数,隐蔽、沉默,能让思想飞舞,让自己更安全。

当为了与朋友、与领导、与同事、与亲人等等社会关系的良好维系,但凡出现思想的冲突时,作为那个想平稳过度的人,没有什么比沉默更管用了。但沉默,不是认同,沉默,只是一种明哲保身。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我选择沉默,让思维飞一会吧。

——平等与尊重

王小波是经历过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的50后,还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文化人。因为读过很多书、也因为受过时代“变革”的苦,所以对于文化体制、主流话语圈、掌权者、社会人……带着强烈的批判的眼光。

掌权者如何通过文化的引导,让认知本就有局限的普通人变成“傻子”。人们因深植内心的道德规范、文化约束,把自己当成是一枚枚螺丝钉时,人就不再是人了,只是时代进步的机器上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人权和尊严。就像弗洛伊德说的受虐狂一样: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得以自洽,让自己好过一些。

是这样的,人,尤其是中国人,就像小龙虾,任何脏污的环境中都成生存下来,努力的,挣扎的,举着大大的两个钳子,时刻准备着战斗,危险却往往来自于背后,猝不及防,一命呜呼。

那么,如何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何实现平等呢?

王小波说,对于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另一种是向下拉平,比如要让残疾人站起来不容易,但要让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就变过来了。个人觉得这一段相当犀利,社会向前发展,是扼杀聪明人,还是带动傻人呢?相信我们是见证过来的,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正是因为先富带后富政策的得利。

对于尊重,他借罗素先生的话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是把人人都同等看待。即,当语及他人时,首先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我也十分认同:这种尊重,不因他是残疾人而格外怜悯同情,也不因他是杀人犯而特意仇视敌对,不因他没受过教育而轻视,也不因他大富大贵而抬举……

该记下的太多,但言尽于此吧,为“沉默”留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的快乐与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