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什么,他就做什么

朋友调侃:博士后天天给你做饭,吃起来是什么感觉?

我有点尴尬的回:专业的事情还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我说的实话,博士后做的饭远不如我那读不了几本书的老母亲做的好。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因为完全没有可比性。当然,也有博士把饭做地很好的!天才总是有的,我们只说大多数,不说天才!

可是,没有可比性的事情却被比来比去,还要一决高下,向人家看齐。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

如今,中小学教师流行被搞科研,说什么人人都要参与科研,人人都要有课题做。目标是,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提高,不要甘于做教书匠,要勇于做研究型教师。

我也相信科研可以推动教学,可是并不是每个中小学教师都适合做科研的。再说了,不是有一个专业做科研的群体吗?有专业的为什么不用?非得兴师动众把大家都捎带上?

对,现在很流行全员参与!可是,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不是因为分工的发明和实行吗?

我也读了名校的研究生,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我不会做科研,客气点说我不擅长做科研。一说到报课题,即使绞尽脑汁我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专家又说了,课题提出并不难,你的一个教学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听完,朋友你有课题了吗?

我的爱人就不同,他虽然也教课,但是他主要是做科研。所以对他来说,写个论文或者报个课题,就跟我写个读后感一样简单。最重要的是,即使当下没有合适的课题,他也不会有后退的心理!为什么?他认为这就是他专业范围之内的事情!

大国工匠中,创造奇迹的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而是一遍一遍的做匠做出来的。做个匠有什么不可以的?只要我可以接受我的平庸就好。

昨天,又看到新闻说,世界级数学比赛,中国队被“团灭”。看到这个新闻,我当时还是很惊讶的,因为我一直认为我国的数学成绩是相当牛逼的。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对不对?

接着看到分析说,这个结果也许和许多省市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有关系。我想,应该有一定的关联。毕竟“奥赛”还是可以选拔一些数学人才出来的。只是,当年叫停“奥赛”的原因是给中小学生减负和降低招生的不公平性吧!

我在想,如果有人以此质疑和呼吁,“奥赛”还会不会卷土重来?

其实,这里也涉及到一个专业人做专业事的问题。其实,“奥赛”培训机构也明白,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数学天赋或者说都喜欢奥赛的。家长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数学方面是否天赋异禀,但是望其成才的心理是相通的。

那么,可不可以有个专业的部门对这些被寄予希望的孩子做个测试(包括专业的,也包括心理的),给出个评价。这个评价也不用有多精确,家长们也不必死尊这个评价。但是,评价之后应该会放走一些被迫来学的,或者无此天赋的孩子吧。

这个机构最好是有顶尖的数学人才组成,不问名利,只关才华。就像诺贝尔奖评选组委会那样的机构,选出来的作品多半不会差!

现在似乎很流行跨界,比如《跨界歌王》等节目,办的风生水起,粉丝众多。可是,学术毕竟不同于娱乐,还是要慎之又慎!

芒果台《我是歌手》的主持人,我就不敢恭维。说实话,吴青峰唱歌还是很不错,可是做主持人实在是太那个了!当然,你可以反驳我说,娱乐至上,谈什么专业?可是,换个专业的人来,对吴青峰未尝不是一种解放。

我也需要被解放,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去做个教书匠,而不是去编教材,写纲要……

我很认同马斯洛的那段话:“如果想要获得最终的平静,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是什么,他就做什么)